人教版第十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设计
领悟教材把握重难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比例的教学的第55页至第57页例1、例2、例3。它是在教学过常见的数量关系、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成反比例的量和比例应用之前的核心 内容,在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首先列出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通过例1、例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两个例子的基础上教材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规律,从而概括、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什么叫正比例关系,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正比例关系式。并通过例3巩固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这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性,而且突出了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式、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只有熟悉学情,“服务”才能到位,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做如下学情分析,从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看,本节课是继比和比例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讲授的,以旧导新,自然过渡,估计多数学生能顺利接受本课教学的,从学生思想状况来看,五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不论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还是习惯等方面,都已达到一定的境界,对完成教学目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看,该内容与学生现时的年龄特点是比较般配的,是符合教纲的。
依据以上分析、认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因素,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如下素质教育目标与重难点、关键。
素质教育目标:
⑴知识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⑵能力目标:运用正比例的意义能解答简单应用题,逐步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推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⑶德育目标:通过正比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念,体现美的感受。
深刻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及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教学难点;正确地写出两种相关联量的数量关系式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精选教法,重在辅导
马力斯说过:“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取最有用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吃透教材、掌握教纲、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⒈情境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尽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来,我着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⒉激励评价法:
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思维闪光点,适时给予激励评价,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愉悦感、成功感。
讲究学法,贵在探究
梁启超说过:“教师不是拿已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因此依据本课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的数学思想,对照教法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⒈群体合作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同桌交流、小组议论、协调合作。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挥群体作用,提高交往能力,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⒉精选练习法:
通过有目的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对知识逐步感知、理解、强化、掌握、运用、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
巧设程序,激趣引探
(教学思路):始终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通过科学选择教法和学法指导,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容易接受,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此对本课作如下设计 :
(一)复习激趣,引出新知(5分钟)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⑴投影出示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练习。
⑵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针对常见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出新课,揭示课时目标、课时知识点,并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满足了学生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为主动探求新知集聚了动力。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5分钟)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合作探究。设计如下:
1、指导自学明确要求。首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例题1中有哪两种量?⑵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⑶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分别是多少?⑷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然后让学生按“读、思、划”的方式自学课本第55页例题1,这样不仅使学生活动有明确方向,且渗透了学法指导。
2、信息反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反馈第一、二 个问题,使学生明确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然后组织学生结合例题1相互讨论,充分说理反馈后两个问题,并最后形成共识,初步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同时投影例题1回答讨论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参与度,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抓住重点,自学深化。通过学生对例题2的讨论学习,再次显示正比例 的概念,并归纳完整。
4、渗透函数思想,学习正比例的关系式。yx = k (一定)
5、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说理自学例题3,教师适时点拨、扶正。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自探索、实践、比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学习应用,巩固新知(10分钟)
1、让学生做课本第57页“做一做”和第61页到第2题。
2、作业:(1)熟记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2)第61页第1题第62页第3题
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与应用融为一体,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看书质疑(5分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为此我在学生探索新知后,让学生看书第55页到57页例1、例2、例3,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一些学生能用已学知识解答的,由其他同学帮助释疑,这样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回答、讨论、争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辩论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辨的习惯。
(五)总结深化,形成结构(5分钟)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本课新知识的?
2、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这不仅使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精巧板书,突出重点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是课堂知识的集成块。所以本课板书:一力求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集中反映本课的目标,突出本课重点且一目了然,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力求板书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每一个知识表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板书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三力求板书设计系统、形象,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并利用粉笔色差突出重点知识点,有利于学生记忆。
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究未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夯实了基础。
相关阅读推荐:
›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