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美,火花之妙》评课内容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流程清晰、过程流畅。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火花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历史、文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的整合。课堂中充分进行德育渗透,创设了一个激发情感、提升人文素养的教学情境。下面我简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点评:
一、教材选定内容与学科知识技能的落实方面:
课程标准提出“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本课时,吴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材的拓展和深度发掘,把逐渐走出人们视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花艺术搬进了课堂。课前吴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亲临“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查询相关艺术资料,拍摄相关视频,并收集和购买了许多火花艺术珍品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增强了本课时的说服力,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吴老师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学习火花的类别和设计步骤,独立完成设计一枚 “端午节”为主题的火花作品上,课堂中她把火花的各种类别用多种形式给学生做了展示,整个创作设计的步骤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她分成构思、构图、着色、完稿一步一步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完成了教学重点的诠释。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
整节课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吴教师以详实的影像图文资料辅导学生对火花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并充分利用“龙游”火花图片作为教学范例,从火花的组成自然地推进到了解火花的各种类别,在火花类别的介绍中,吴老师也运用了多种丰富的教学方法:有赏析法、对比法、猜测法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和拓展教学的深度、广度,在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
通过本课时的实践操作——绘制设计一张火花作品,相信学生在了解火花艺术的丰富性同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重新认识了火花艺术的特征、火花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火花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三、教师的素养与行为方面:
吴老师是一位刚满三年教龄的新教师,青春而有活力,是学生们喜欢的大姐姐类型。本课时中,吴老师把这种新教师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一开始,活波可爱的吴老师就用“谜语导入法”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她及时抓住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点,循序渐进地展开火花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吴老师的语言表达更是热情洋溢,她一步步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把已经渐渐消失的“火花”艺术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们。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效果方面:
吴老师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在评价过程中,她力求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给出评价标准来辅助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辅导并鼓励学生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深度点评,以点带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吴老师既关注了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及时给予了点评,特别引导学生结合对火花艺术的兴趣爱好,从火花作品中感悟到中华传统节日的真情。
五、德育渗透的价值体现方面:
本课时的德育渗透切入是一大亮点,整课时,吴老师紧紧围绕“民艺”一词展开火花作品的赏析,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第一枚火花、火柴大王刘鸿生,又以“端午节”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把赛龙舟、忆屈原等端午特有的活动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巧妙地融合,最后把台湾民间艺人蔡仕伟如何传承火花艺术的作品进行拓展分享,润物细无声得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做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了实处、细处。
总体评价:整节美术课课堂氛围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德育渗透力强,教学效果好。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