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听后感

听《秃的梧桐》有感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03-31 05:0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激情•高效•规范
听《秃的梧桐》有感
今天听了王老师上的《秃的梧桐》,感受颇深。
首先王教师整堂课激情四射,热情洋溢。
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老师在上课之前,反复准备,正式上课的时候,他们语言规范,教学环节完整,有的课可以说很精致很完美。但整堂课老师就像背台词一样,表情僵硬;学生们循规蹈矩,和老师配合得恰到好处,回答准确而毫无感情。但王老师整堂课可以说激情洋溢,老师看起来很年轻,活力四射,语速很快,始终面带笑容。这位已经工作10年左右,带过三轮的教师,为了上好这堂课,肯定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职业的自豪感,而且她正用这种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于漪老师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激情的感染,一定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整堂课由于教师有效调控,效率很高。
我认为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现代教学要求“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但王老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梧桐的外在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梧桐倾注的感情,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赏析语言,最后拓展,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另外王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美的时候,她把对语言的赏析集中在文章的11、12小节,这样就有的放矢,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时候,学生很快找到一些修辞,并且纷纷进行赏析。但对于学生不太容易找到的角度,王老师就给出提示:老师也有一些觉得比较好的地方,请同学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样就把学生引导到对一些关键词的赏析的环节,比如,老师问:文中“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绿着”,能不能换成“绿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答。接下来再问到“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中的“泛”字的时候,学生就迎刃而解了。在老师的主导下,教学环节进行得井然有序,并且重点突出,从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来看,学生受益匪浅。
最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规范、严谨而富有诗意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示范。若是课堂上的教师语言散漫、随意,那么相信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会浸染成如此。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这句话时,她一步到位地给学生讲解了“日夕”一词,“絮聒”学生已经在预习时做了充分准备,这样学生对这个句子的诗意就领会了。王老师说:“自然界在演绎着生命光彩”,这句话就引导学生进入对拓展环节。在提到沙漠胡杨的时候,她对胡杨的介绍的语言本身就是一段优美的散文,在她饱含深情的叙述中,学生发出阵阵感叹,学生长期在课堂上,在这样优美的语言的熏陶下,他们的笔下的文字岂能不美,当他们在试卷上分析文章语言的优美之处时岂会束手无策或是寥寥几句?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课堂推进速度太快,这样的课堂对于语文这种感性的学科来说是不是相当于快餐?王老师上课伊始,前面几个步骤相当快,以至于我们听课的老师记笔记都来不及,也许王老师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很到位,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有许多东西还是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品味、咀嚼的。这位老师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整堂课效率很高,但是我个人认为语文学科,如果也从理性的角度去学习,特别是学生尚在初一,这样教下去语文岂不是失去了美感?中文不同于英文,就像中餐区别于西餐,中餐有的菜肴需要文火慢炖的,方能体味食物的美味,快餐即便有其方便美味的引力,但是吃后在人身体留下了垃圾,甚至是有害物质,那也是很让人痛心的。
如何将高效的课堂和“语文就是生活”这一主题完美结合,是我们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