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读后感

反思中国教育读后感 中国教育一二三

发布者微信

    

中国教育一二三
——读《反思中国教育》有感
《反思中国教育》是2007年出版的一本书,反思的是2006年前的中国教育,按理说,早已时过境迁。但书中这些教育大师们、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和他们的真知灼见,今天读来还是得益匪浅,有些感慨不吐不快:
一、中国教育的成本是否太高,整整牺牲了两代人的幸福指数。一是学生的幸福指数。书中提到:现在“学生每天有16个小时的时间被规定在课程表上,”“在许多县中学生三四个星期不能放假回家一次,”“苏北某县中用一天只有四个40分钟来说明学生作息时间的紧张,早上起床吃饭,吃午饭和晚饭,睡觉前的准备各40分钟,除此之外,就是睡觉和学习。”学生学业繁重的状况,不仅让学生从小就失去了童趣和天性,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而且还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强壮体质。70%以上的近视眼,以及弱不禁风的身躯,真让人担心,今后靠谁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卢梭在《爱弥儿》中谆谆告诫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二是老师的幸福指数。长期陪伴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业时间的长短,也意味着老师的工作时间的长短,学生作业的负担重也意味着老师的工作负担重。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家长,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在了老师身上。但一旦出事,当老师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时候,家长又一味地偏袒学生,这又给老师带来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家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升学率的过度期望,则给老师的心灵上也添加了无形的但又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此外,教师号称“无专业化技术含量的职业”,但它的专业培训量之多,堪称“360行”之首,教师职称评定的关卡之多,又给教师平添了不少的精神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岂一个“累”字可表达。众所周知,教育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人谋幸福,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丧失幸福感的时候,这教育是否变味了,这教育的成本是否太高了,若真如此,那又该如何矫正呢?
二、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该何时了。书中提到,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教育“贫富悬殊”;教育的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不平衡;教育的群体差距凸现;教育自身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仔细阅读书内的阐述,我感到平衡是相对的,绝对平衡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平衡。尤其在当今中国经济还不非常发达的境况下,要彻底消除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是有难度的。但让我不解得是,好多人为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2006年就已被点名批评的事,却至今还屡屡发生。据报载今年高考受批评最多的是各地高考加分泛滥成灾,在重庆每5个考生竟有1人获加分。而这种现象早在2006年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公开批评。再如:书中早已批评到“清华、北大在鄂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而在北京每校每年招生不低于500人,两校在湖北录取总数仅为北京考生的1/5;而湖北总人口是7500万,北京为1500万,湖北是北京的5倍。这意味着湖北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机会仅为北京考生的1/25。”然而这种明显的人为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竟还出现在2010年,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今年北大在北京实际录取人数在计划招生256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2人,而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8万,比去年下降了20%,也就是说扩招比例高达80%。如此大规模在京扩招的结果是:北大文理科每万名考生录取指标在北京高达45.4人,为全国平均值1.55人的近30倍。假定其他省份录取人数基本不变,那么北京考生进北大的机会是机会最低的广东考生的93倍,是广西、河北安徽考生的67倍,分别是高考大省河南、山东考生的55和50倍。”这么明显的高考招生的不公平,发生在皇城脚下,且明显是人为造成的,却至今得不到解决,这不禁让人怀疑,即使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能解决得了吗?
三、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挚爱令人感动,正是他们支撑着中国教育的脊梁。书中精英们对中国教育的挚爱之情溢于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冯恩洪老师用《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真挚地告诫人们:“我们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能力相当的学习目标”,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调整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管理”。又如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道:“谁选择了教师,谁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是真理,抹掉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一片黑暗。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不少教师和学者直面中国教育的实际,反思和抨击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在习惯于歌功颂德的环境氛围里,敢于说这样的话,敢于写这样的文章,没有对中国教育的赤诚之心,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教育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检点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明确改进中国教育的方向。同时,中国更需要像书中精英们那样对中国教育的挚爱,如果有更多的对中国教育挚爱的人,中国教育就真的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