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学习体会
三年前就听说了西峡县的“三疑三探”,一直以为和别处学的内容差不多,“换汤不换药”。 尤其在我们开展二轮课改“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又学习了“生本理论”后,我曾经以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我们新课改下的课堂区别只在于多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直到今年7月4日在中心曹书记的带领下,到西峡一高学习参观,一路走来,认真参观了学校,仔细聆听了两位校长的介绍,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三疑三探”的看法。细究之下,我也对“三疑三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疑三探”的教育模式有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个大环节,好处在于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当然问题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所以“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把“疑”字贯穿课堂始终,从一开始的“设疑”到后面的“质疑”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
“三疑三探”模式其实妙在一个“探”字,通过学生自探,同学合探,师生再探三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也强调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而只有学“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要把“三疑三探”的精髓带入自己的课堂。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程序,但不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学者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课堂,不可邯郸学步,而是要深刻领会“三疑三探”模式的科学实质和深刻的内涵,以学定教,以生施教,把“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融汇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揉合入自己的课堂,转变角色,重新定位,做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气氛的创设者,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更要做一个创新人才的催生者。
“‘三疑三探’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传统的课堂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而‘三疑三探’的课堂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杨文普校长说,“学生提问题,提不到点子上,不要紧,慢慢来,就会走上趟的。这里的核心点在于,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不是由教师给出来。教师设问,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学生提问,他的思维就处于主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三,是一个变数,可以变通为二,或四,或者其他。但有一点不能变,就是学生质疑的方式不能变,学生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模式不能变。”杨文普说,“三疑三探”的核心是紧扣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强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现在的学生普遍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只有做题能力而没有创新能力。”杨校长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追根溯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了。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而诞生的。”
这些话让我想起了现代青年作家蒋方舟说:“考试其实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那个出题的人在想什么。”不错,我认为,考试其实是出卷人、答卷人和批卷人三个人的对话,其中答卷人一定要清楚出卷人为什么要出这道题,他的目的是什么,找到这个关键点;其次要能知道在这种题目下,怎么才能答出高质量的答卷,以获得批卷人的青睐。而获得高分的关键还是能够把握到出卷人的意图。“三疑三探”中,要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质疑,就是学会把握文本的脉搏,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把握好了,自然就能提高成绩,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所以,西峡一高如果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成绩一定还会提高,因为,“问”出了精彩,“问”出了高质量,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改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