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生物七年级生物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生物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3-06 13:3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粮食作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是承前启后的一节,本节介绍了粮食作物的知识,在介绍粮食作物的过程中讲述了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对水稻等单子叶植物进行观察,认识其根,茎,叶,花,果实等的结构特点,进而认识到单子叶植物的普遍特征."知识链"部分则简要介绍了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使学生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概述植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为今后关注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植物,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自觉性奠定丰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优势 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识记.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大千世界是学生最初的课堂,田间的粮食作物是农村学生司空见惯的,学生在识别粮食种类,描述单子叶植物特征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生活基础.
劣势 教材在单子叶植物花,果实,种子的特征这一部分文字叙述简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的学生对节约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的必要性等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因此,搜集相关信息是本节课设计的补充和升华.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并能够判断属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中的哪一类.
(2)举例说出单子叶植物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小麦或水稻的花和果实的特点,巩固观察的方法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品质.
(2)关注世界粮食需求趋势,确立节约,健康的生活态度.
(3)提升人文素养,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批判意识,自信自强等人文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概述水稻外部形态,果实,种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
3,教学方法
(1)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在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选出小组长,发言人和记录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流于形式.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课程导入时 用古诗词及粮食作物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使教学难点变难为易,促进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
(4)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重组教材
利用视频资源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结合生活资源,对教材合理补充拓展.问题设置有层次,有难度,有理论上的归纳又有理论到实践上的应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前收集有关提高粮食产量,新兴粮食品种的前沿资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
(5)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
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的眼神,亲切的举动以及恰当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使学生感到快乐,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尊心,自信心加强.
4,学法指导
(1)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位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
(2)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生活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4)渗透"STS"的教学理念,体现教育回归生活,课堂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谋求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朗诵古诗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同时播放视频资源,提出下列问题 引导回答.
为什么粮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常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观察并思考,总结,归纳.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入新课
教师将事先采集的标本,分给学生并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列出需要学生观察指标的表格,布置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将其填充完整.
根系
叶脉
花瓣基数
果实
种子
的胚
水稻
须根系
平行脉
3
颖果
一片子叶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水稻胚的切片.(学生独自观察之前,教师先准备好示范镜辅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尝试,敢于猜测.
对整株水稻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致观察,并将教师提供的表格填充完整.观察水稻的胚切片.思考,小组讨论并交流,
注意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内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水稻和菜豆之间的主要区别.列成表格,并引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根系
叶脉
花瓣基数
果实
种子
的胚
水稻
须根系
平行脉
3
颖果
一片
子叶
菜豆
直根系
网状脉
5
角果
两片子叶
提出问题,设计表格,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教师下发的表格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水稻和菜豆的不同特点.并认识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科学设计问题具体明确 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本地"的内容,鉴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列举本地粮食作物的种类,并对本地可以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设想和讨论.组织其他小组观看,提问,评价
分小组展示谷类作物,豆类农作物,薯类作物的实物或图片,介绍各类作物的种类及营养成分
了解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筛选信息,解读信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与理解他人
提供资料 出示一些关于人类饥荒的资料,说明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
运用资料分析方法 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
学以致用,体现实践到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
总结 谈收获
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本节课的成功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通过讨论争辩,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
创新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这些素材,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前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网络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知识,符合教学规律.体现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关注生活.
疏漏点:忽视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方面知识的渗入,没有体现农村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李丽;女,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农垦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曾获哈市优秀教师,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区骨干教师等荣誉.多次获区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说课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其中《用思考管理教学》发表于省级杂志."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我为师的箴言.经过十年的锤炼,已形成诗情画意,清新隽永的教学风格.
点评:
本节课目标明确突出,符合课标与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尤其强化生物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是生物新课程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导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本节课充分体现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本节课的突破口之一.教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探究,测量,讨论,交流等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答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的现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的能力.重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粮食作物》教学设计

下一篇文章:植树节活动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