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我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布者微信

    

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朴素、美丽

——我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前后,不少老师在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理念碰撞面前“迷糊”了,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有的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社会课……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些教师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所谓语文教学的“根”,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即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牢牢地抓住这个“根”,用朴素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用富有艺术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来演绎语文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
一、自主思考,提升阅读,增强有效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将语文教学由表层走向深层,由呆滞走向灵动,由平淡无味走向精彩纷呈。下面,我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思考提升阅读的有效引领:
1、巧疑伏笔句,描画想象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课文第一自然段有3句话,初读课文时,如果不细心,就不会发现第二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第二句“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描绘了一幅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图画,画中的小溪、花草、各种小动物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对后面描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着迷以及长大后成为昆虫学家起到了辅垫作用。教学时,不能一读带过,要引发孩子们思考:(1)查工具书理解“纵横”、“丛生”、“栖”,在此基础上,让生展开想象为这一句“口头画图”。(2)课文开始为什么要写法布尔生活的环境,这一句删除,可以吗?
通过查找工具书 ,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然后通过想象,能准确地、生动地描绘出这儿的生活环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紧接着,联系课文内容大胆思考第2个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环境对法布尔成为昆虫学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可以说,美丽可爱的圣莱昂村庄是法布尔成长的摇篮。针对伏笔句设疑,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伏笔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为学生学好本课的信心奠定了最坚实的一步。
2、品读重点句,正面体悟人物的精神与品质。
通过初读课文,发现课文通过两件事来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在描述事件的语言文字中,字里行间饱含着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折射出法布尔非凡的精神与品质。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法布尔鲜明的特点?学生边读边想,一双双慧眼目不转睛地盯着课本,专心致志地寻找自己的个性答案,迫不及待地举起一双双小手告诉老师他们“惊人”的发现。老师期待的神情、信任的目光与生急于表现的欲望相交融,一个个令人叹服的个人之见便如泉涌。虽然,孩子们的回答不是很准确、到位,但都灵动着智慧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真理和真知会离他们很近,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会不断提高。这一部分“品读重点句”教学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孩子们自主个性化的品读,使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加之民主化的互评,使课堂生趣盎然,充满智慧和活力。
3、研读关键段,侧面揣摩人物的心理与情感。
文中的关键句段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也是学生学习时情感的触发点。本文有两个自然段写出了父母对法布尔的厉声责骂,正是由于这种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出法布尔执着的探究精神。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怒气冲冲”、“厉声”和几个感叹号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心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真读好这两段话,孩子们相当投入,读起书来一个比一个骂得凶,父母的形象在朗读中丰满、鲜明起来。“孩子们,你们见过这样的爸爸妈妈吗?恶语责骂、诅咒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有的摇摇头,有的连声说“见过,见过”。“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他们是爱法布尔的,因为前文写法布尔不见了,爸爸妈妈很着急,从这可以看出他们还是爱自己孩子的。”“那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骂他?”“因为父母认为法布尔捡的石子、贝壳、小虫子都是些没用的玩意儿,而放鸭子才是正经事。”在环环相扣的一问一答中,孩子们通过课文内容及生活实践的整合,解读了父母复杂的情感世界。“遭受责骂的法布尔心情怎样?他在父母面前有没有为自己辩解?”“如果你是法布尔,你会怎样与父母沟通?”角色的体验,心灵的碰撞,使孩子们真正走了文本中,深刻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4、重审课题,榜样启迪孩子们的思想行为。
当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对文中内容已有一定见解时,重新审视课题,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个题目中想到了什么?我认为这样的设疑比“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思路要直接些、开阔些,学生回答起来容易些。“老师,我从题目中想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和执着的探究精神。”“那么,一个人有了执着的探索精神,会怎样呢?”“我们要学习法布尔什么样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在“法布尔精神”的感召下,内在的思想和外显的行为都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悄悄地立下无声的誓言。重审课题,既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构建了向名人学习的平台,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本节语文课,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思考中领悟了人物美好的精神与品质,在思考中解读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读思结合,将精读引向深入,同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当然,培养学生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要靠长期持久的精读思维训练。
二、结合体验,亲近文本,化解桎梏点。
文学与艺术有相似点,它们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所以有人提出了“语文即生活”的教育观点。由于社会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每个人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人生的体验也是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解读文本时,尽量引导学生把文本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有助于快速地入境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当学生与作者在生活地域或生活年代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讲给学生听,与生一同分享,把他们心中的一个个灰暗的小问号变成闪亮的句号。
教学《井》一课时,通过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喝过井水,对文中介绍的井水三个特点没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在农村喝着井水长大的我,就成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向导和顾问。我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家乡山上那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甜、冬暖夏凉的特点,孩子们听得入迷,对井及井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第4节时,一个学生忽然举起了小手问我:“老师,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酸又甜,为什么还有一股清香?”话刚落音,有个学生连忙站起来解释:“老师,是因为井水很甜的缘故吧。”大家不太赞成这位学生的说法,但一时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时,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一齐投向了我,情急之中,我忽然想到了上学时奶奶曾把杏子放在二娘家冰箱的保鲜层里,放暑假回家时,奶奶拿出来给我吃,我觉得这冰凉的杏子口感相当好,脆、酸、甜,还有一股清香。于是,我灵机一动:“你们说,被水浸得冰凉的西瓜好吃,还是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西瓜好吃?”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被水浸得冰凉的西瓜好吃。”我说:“我们吃的水果一般来说,都是冷的比热的好吃,冷的吃起来味好,味纯。”孩子们听了连连点头,于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新旧衔接,整合诱导,拓宽知识面。
1、通过对旧知的回忆和整合来理解和构建新知。
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节理解“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黄山奇松》、《庐山的云雾》中的相关语句,使看过黄山、庐山云雾的学生对此景有了清晰的表象,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做“书后习题:仿造这首诗第2至6节写一到两节”时,我从第2节的“用旧知理解新知”的教法想到了“用旧知建构新知”,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搜索写中国风景名胜的文章,学生一下子列举了很多,有《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九寨沟》等,接着让学生回忆文本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词语,并相机板书“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清纯悦耳的鼎湖山泉声、神奇美丽的九寨沟……”学生在愉快的回忆中很快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顺利地完成了此项习题的第一步。
2、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诱发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教学《郑成功》一课时,由荷兰侵略者想到“荷兰”这一国家,学生曾经在四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田园诗情》,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成了侵略者?”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更多、更详细,便鼓励学生课外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交流。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竟然为此翻阅了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列强侵略亚太地区的详实资料,还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的学生听,听者听得津津有味。由此看来,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拓展了各方面的知识。
四、形式多样,艺术打造,凸显语文美。
“语文是美丽的,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这是我多年来对语文教学发自内心的感慨。语文的美丽,美在书写,美在语言,美在情感。作为教师,应抓住语文美的特点通过多种个性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凸显语文的美丽,从而使学生喜欢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写字和美读两项任务作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学生看到自己漂亮工整的字迹,听到自己优美动听的读书声,就会渐渐喜欢上语文,也会经常情不自禁地陶醉在美文的情境里。情到深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画图、舞蹈、课本剧等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另外,还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到低年级小弟弟和小妹妹的班级里友情出演,或者在学校“六一”等节日联欢会上表演,把语文的美丽带给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孩子们都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深知那是语文的美丽打动了他们,使他们爱上了语文。
长期以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思”为核心,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和有效性;与生活体验结合,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螺旋上升;用富有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语文的美丽……这些都是我个性化教学的思想积淀,是初始化的原生态下的一种朴素教学。只有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根”,朴素才会生成智慧,美丽才会演绎精彩!◆

(接第31页)
是典型例题;二要注意训练变式练习;将“折一折”中的正方体改成四面体、三棱柱等等。虽然题内容有所不同,但考察的类型是一样。三要注意与中考挂钩。近年来,中考命题也有明显的变化,不仅仅需要学生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创造发明的能力。中考试卷将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题目让学生比较容易人题,而随着答题的深入,题目难度逐渐增加,所需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渗入,让学生逐步接受。上文中的“考考你”就是一个中考题,它考察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又涉及正方体的相对面,考察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该教师在探索活动中未提出这个问题加以讨论,所以学生做到这题时明显感到困难,正确率不高。
新课改也实行了好多年,大家一切都在摸索中。探索活动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说谁好谁坏之分。总之,大家就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明天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