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初中体育论文 浅谈初中体育课中的男女分班教学

发布者微信

    

浅谈初中体育课中的男女分班教学

[摘要]

目前,我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教育新形势对体育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怎样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体育课程本身特点相结合。怎样才能更实际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生需要

中央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体育课程更应以《决定》为指导思想。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与以往的旧观念相比,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注重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实用价值和可持续性与个体需要的价值。而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演变为: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5.培养学生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为能更实际地满足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我校在初中年级学生中试行了男女分班教学的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立足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

男女生身体形态的不同以及生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其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素质的不同。例如男子肌肉较女子粗,因而其力量也较女子好;但女子的骨骼比男子纤细,致使其柔韧性又比男子好等。由于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就决定了其训练手段的不同。训练手段包括练习的内容和训练的方法。男声协调性差,可能多做一些改善这方面问题的项目;而女生力量差,则可能多进行一些力量方面的练习。对象的差异,使教学中产生了不同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及标准的分歧。男女合班时,则可能出现某一内容或训练方法适合男生,却不适合女生;而迁就了女生就满足不了男生的运动负荷量,而且也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

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效率的发挥。而分班教学使“对象集中”、“问题集中”。为解决“集中”的问题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目的性”更集中,使“针对性更强”,实实在在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特点,由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选材及教学手段。

二、尊重性格、心理特点的不同

新课标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教学方式。随男、女生发育差异的逐步显现,除发生的生理变化之外,在他们的心理上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两性差异成为他们之间的敏感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班时,在相互的注视下,他们不好意思做动作,担心动作错误或不协调而遭异性嘲笑。女生不好意思显露曲线,含差,希望表现出娇弱文静的形态;男生爱出风头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男、女生性格不同又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男生多喜欢足球、篮球等剧烈对抗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倾向于羽毛球、跳绳等相对轻柔一点的运动。在实际安排中,常会出现游戏中的“顾此失彼”。分班教学就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首先,能够让其在一种同性放松的氛围中,敢于大胆伸展肢体,表现自我,全神贯注于体验运动带给自己的各种感受,排除分心杂念,解除部分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可针对他(她)们的爱好,安排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因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人们行为习惯的内驱力。一个人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去做并坚持去做。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即使学生不感兴趣,而由于这些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和将来的就业发展紧密相关,学生将强制自己学好,而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和个人发展直接关系不大,所以假如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很好参与学习,也不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找准男、女生的兴趣所在,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爱好,不同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体育课。从而避免了以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而喜欢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

三、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训练项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场地器材的差异。例如练上肢力量,男生可能选“引体向上”,而女生则可能选“吊肋木”。两种器材不在一处就会出现学生不好安排和教师两头跑的情况,从而使教学安全出现漏洞。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由于自身的特点,伤害事故(尤其运动性损伤)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在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防护与救护教育的同时,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定严密的教学流程,既是消除危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满足“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出的要求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还看到,由于男、女分班后是两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上,出现了两个班的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一项运动,互相鼓励打气,以及两个班进行比赛,互相竞争的情况。这样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其建立起对自我、群体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加大了整体的凝聚力,又使其在学习中树立竞争意识,一种从小环境到大环境的竞争,让他(她)们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纵观以上几点,男、女分班教学使学生学得更满意,教师也教得更容易。针对性强了,效果也自然就显现了。外部方式与内在需求的充分结合,真正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