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微信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奥尔夫音乐教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进中国内地以来,逐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和接受、学习和运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一、奥尔夫音乐融入创新元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1. 给孩子试一试、做一做的动手机会。
《我的身体会唱歌》是一首轻松、活泼、有趣的奥尔夫音乐,音乐响起,孩子们一个个喜逐颜开,身体也欢快地摆动起来。他们的嘴巴、牙齿、鼻子随着音乐的节奏都使劲地砸吧出声音。可爱的孩子们勇敢地、自信地表演歌曲、表现自己,老师及时抓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表演热情,并出示了水、沙、石,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操作材料,自制“乐器”。老师通过提问:“小沙子在哪?请你摇一摇。”“小石子呢?让我听一听。”巧妙的提问,既满足了孩子爱动爱玩的天性,又无形中进行了“乐器”分类和“乐器”回收,也收回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2.让孩子听一听、配一配的思考空间。
老师舞动手中的“乐器”,也调动了孩子的感官,他们一个个竖起耳朵,仔细听。眨眼睛的声音在哪儿?嗅鼻子的声音响起来了!此时的他们,心随音动。老师手中的“乐器”能够发出身体的声音!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们马上转移了兴趣,由身体声音的表现转换为在“乐器”中寻找与声音匹配的声音。老师一个轻巧漂亮的“移花接木”,把孩子们引领到活动的主体,踏入另一个艺术空间。
老师晃动水瓶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难想到与“我的肚子咕咕”声匹配。其实人在喝水后,摇动自己的身体,真的能发出“咕噜咕噜”的水声。老师让孩子们跳一跳,再彼此贴在肚皮上听一听,孩子就立马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嘴巴、鼻子等身体部位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在看到水、沙、石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制乐器,去表达音乐,并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孩子都是艺术家,能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
3. 请孩子看一看、演一演的的合作乐趣。
要孩子根据老师的指挥进行音乐演奏是有难度的。这时老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图谱,帮助幼儿记忆。在尝试分组练习的时候,有手拿小石子“乐器”的小朋友特别兴奋,在 “水宝宝乐器”和“沙宝宝乐器”声中总是有个突兀的石子声。这时老师走到他前面蹲下来,轻轻搂住他的肩膀,温柔地说:这个“小石子”要注意了哦!老师的亲和力让人如浴春风,化解了孩子小小的错误,抚慰了孩子稚嫩的心灵。
孩子们由练习到合作到演奏,先分在合,由易变难,一步步加深演奏难度,一点点感受合作乐趣。图谱的前奏是四个可爱的小石子,中间部分是孩子的身体与匹配的“乐器”图示,最后合奏的部分是节奏谱。形式多样、形象生动。音乐的高潮在孩子的演奏中渐渐升起,一浪高过一浪。因为有美妙的音乐伴奏,一遍遍的反复演奏也不显枯燥,每当动人的音乐响起,孩子们激情洋溢,生动的小脸和灵巧的小手,光彩四射,让人驻足,让人回味。在练习熟练后,选用动听的原唱音乐让孩子们配乐演奏,效果更好,感觉更美!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我的身体会唱歌》这个活动,音乐响起,孩子们就忍不住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二、奥尔夫音乐演绎课堂风采。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一切都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爱动,他们不满足于安静地坐着听一段陌生的音乐,他们会编自己的歌;会自然地舞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把听到音乐时的感觉表达出来。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音乐活动《猪八戒背媳妇》,三次教学活动,每一次老师的状态不同,孩子的表现不同,老师与孩子的感受与收获也不同。
1. 第一次活动专注于细节挖掘。
老师第一次和幼儿一起来欣赏《百鸟朝凤》中这段有趣的音乐,老师将音乐切割成许多段落,和幼儿一起来细细地品味。在每一段音乐的赏析中,老师都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让孩子理解音乐、抓住细节、发挥想象和合作表演。由于在上课时,孩子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孩子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整个活动下来,幼儿对音乐已经很熟悉,并学会了俩俩商量与合作表演。活动的新鲜有趣、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大大激发了一些胆小怯懦的幼儿。如:我们班的奇奇小朋友,平时是一直喜欢退缩的。老师问:“谁来做猪八戒?”时,大家都想当“孙悟空”,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做“猪八戒”,奇奇却小声说:“我愿意!”老师喜出望外,立即拥抱了她,并指导她表演。
老师在活动中,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体态动作,一直仅仅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但是如果老师再放手一点,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更长的表现时间,孩子也就有可能展现出更独到的理解、更自由的想象、更出彩的表演。
2. 第二次活动演绎出精彩高潮。
第二次活动,老师胸有成竹,状态特别好,在活动中有引导、有示范、有激发想象、有投入表演。师生之间交流多,幼儿之间合作多,互动性强。老师动作夸张、富有激情,充分尊重幼儿,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幼儿亲密无间,能够蹲下来与幼儿交流,及时跟幼儿说:“谢谢!”“对不起哦”…… 在活动中老师能及时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如:表扬晕得好的安静的小朋友,用示范榜样作用来提醒调皮的孩子,平息了吵闹的声音。孩子在老师的感染下,能进入情境,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表演才能。在这个音乐课堂中,孩子们进入了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故事、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相联系,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
这是一个很活跃的音乐活动,老师提出要求、传达信息的时候如果把语速慢下来,自然节奏也会慢一点,还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也养成安静倾听、有的放矢的好习惯。
3. 第三次活动共踏入音乐殿堂。
一开始带幼儿进入活动室,展板上孙悟空、猪八戒形态各异的图片,就提供给幼儿丰富的视觉享受,也是对后面活动幼儿创编动作的一个启示。老师的表演自然、大方、风趣,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幼儿尝试表演和合作表演的兴趣。由于这种音乐轻松、有趣、活泼,孩子一学就会,因此孩子至始至终情绪饱满、兴奋,情绪得到抒发。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感受能力得到焕发,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使整个音乐的乐趣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了音乐殿堂。
老师抓住了音乐的灵魂和孩子的兴趣,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不仅是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在三次活动中,孩子们在没有困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了音乐,锻炼了想象和创编的能力,孩子们对音乐感受和体验,通过了亲自参与,自发地、自然地、无形地获得。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只要老师有心地去选择音乐和设计活动,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三、奥尔夫音乐尽现表演激情。
幼儿与动物之间似乎建立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他们喜爱看“人与自然”,他们热衷于讨论“恐龙家族”,他们忙碌着为饲养的小动物喂食,他们互相讲述着“大森林里的故事”……这些活动的主角总离不开老虎、狮子、狐狸、兔子……在一个黑洞洞的大森林里,居住着狮王和许多小动物,每当风吹树摇时,远处隐隐传来了狮王的吼叫声。忽然,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报告说:“狮王驾到”。乐队吹起了号角,狮王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狮王得意地大声吼叫,向小动物们示威,乐队用号角声为它伴奏,小动物们为狮王跳舞唱歌,狮王高兴地大声吼叫和小动物一起跳舞游戏。这就是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它是《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乐曲生动形象,描绘了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
1. 设计巧妙的活动,运用故事贯穿全曲。
全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狮王出场前的情景;第二部分狮王大摇大摆出现在小动物们的面前;第三部分是描绘狮王与小动物们共同狂欢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深切地感受乐曲,老师想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贯穿全曲,利用图谱、语言、动作、游戏等方法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和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让幼儿通过听、看、说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悟,在欣赏活动中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并在感受的同时体验快乐。
2. 利用愉快的律动,感受音乐节奏要素。
音乐欣赏重在培养孩子注意听音乐的习惯。在《狮王进行曲》中,孩子们随着富有变化的音乐,模仿老师做着各种动作,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由上肢到全身、由徒手到持道具或乐器,在律动中感受匀速拍子及音乐力度、速度、旋律和风格。同时培养了专注力、反应力、记忆力和认真听音乐的习惯。音乐不光是一个听觉的音乐,运用乐器就是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乐曲的性质、乐句的长短,为下一个活动打击乐教学奠定了一个铺垫。
3. 指导歌词的创编,引发即兴创造行为。
在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中,给孩子们留有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动作或歌词的即兴创编,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老师利用图形、符号、歌词的辅助,引导孩子创造与众不同的肢体动作,进一步欣赏和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拓展孩子的音乐视野和音乐思维,使他们的情感与乐曲的情绪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了音乐美的享受。
4. 通过戏剧的表现,开发集体协作精神。
在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中,老师与孩子一起讲述故事情节,构思情景,孩子们分角色进行即兴表演,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集体协作的能力。学习了奥尔夫音乐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有趣了。当他们听到音乐时,哪怕是在陌生人面前,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而且是那样地合拍;当他们听完歌曲前奏时,会准确无误地唱起这首学过的儿歌,并且伴有即兴歌表演;当他们听到不同节奏的鼓点时,会联想到不同动物的脚步声,并且会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当他们拿起各种打击乐器时,会合着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进行演奏,并且是那么的和谐;当他们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扭秧歌或跳迪斯科;现在有些调皮的孩子,他们能很自觉地融合到集体生活中,而且是班上学习进步最快的孩子。
四、奥尔夫音乐拓展教学形式。
1.“对牛弹琴”乐趣多。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快乐体验,使歌唱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比如在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唱中,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快乐情绪唱给墙上的小动物听,特别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好表现的心理,他们唱给小猫听后,还要唱给小老鼠听,唱给小老鼠听后,又要唱给山羊听,唱给山羊听后,还要唱给小小娃娃听……个个兴趣盎然,充满了童真童趣。
2.“你唱我歌”欢乐多。
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倡导把语言、动作、音乐和表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如,在歌唱活动《大鼓和小铃》中,根据歌曲内容的性质,加上的适当的动作。在表现大鼓时,幼儿用整齐的跺脚声;在表现小铃时,幼儿用轻轻的拍掌。在歌曲后半段,鼓励男生用浑厚的声音表示大鼓、鼓励女生用清脆的声音表示小铃,通过体验轮演、轮唱等多种形式,增加歌唱的乐趣,丰富歌唱的内容。
3.“独领风骚”自信多。
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避免仅为幼儿创设演唱歌曲的机会,还要注重为幼儿创设技能表现、情感表现、态度表现、创造力表现等多元的表现空间,让幼儿身上所获得的一切音乐感受、情感、理解和想象,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奥尔夫教学思想强调一种原本的音乐教育,它同那些建立在原理和各种应用规则上的音乐教育方法完全不同,孩子们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实践中学到音乐。它融合语言(诗辞、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多声部朗诵)、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与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的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感受能力得到焕发,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使整个音乐的乐趣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

下一篇文章:花的变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