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12-31 07:4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论
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然而,体育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常常被动地学,课堂中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学习缺乏自信心、学习没有计划、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意识不足造成的。作者从埃里克森的人格论出发谈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提高学生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从而使学习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埃里克森 自我意识 培养 自我评价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论及自我意识的作用
1.埃里克森的人格论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新精神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是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成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矛盾、冲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见下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品质
年龄段 社会转变期的心理冲突 相应获得的品质
积极的 消极的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信任 恐惧、不信任
儿童期(1.5~3岁) 自主感—羞怯感 意志(自制力) 自我怀疑
学龄初期(3~5岁) 主动感—内疚感 自主和价值感 无价值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勤奋 无能
青春期(12~18岁) 自我统一角色混乱 忠诚、自信 不确定感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爱和友谊 泛爱(杂乱)
成年期(25~65岁) 生育感—自我专注 关心他人和创新 自私自利
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绝望感 智慧 绝望和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认为,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混乱和困扰。所以,青少年时期(12—18岁)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统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统一的感觉也是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统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感觉相衬,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这种“自我感觉”就是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认识和体验自己的统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有如下作用:
(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在体育学习中,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和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和义务,他们就会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已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一致。事实证明,一些成绩优异及体育骨干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与后进生对自己的调节、控制较差,多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或不顺从行为。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有的态度上。体育学习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或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识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推动自我教育的发展。
(3)对学生人格完善的促进作用
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在学习与各种交往活动中培养的。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等,都是通过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发挥作用。因此,通过优化学生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强烈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因此,作为中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培养这一年龄段(中学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评价要从多方面评价,评价不能绝对化,要实事求是,评价让学生看到优点,还要看到缺点,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错误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控,评价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要看到有某些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自我评价的策略
体育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后进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的提高缺乏信心。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适当和缺乏教育机制造成的,错误地运用对比方法把学生看“死”,致使学生气馁,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也造成其他同学对这部分学生持反感和鄙视态度,遏制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致使这部分学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利用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体育无特长爱好而又沮丧低沉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解救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他们感兴趣的球类活动。起初,可以利用他们稍感有较大把握的方面,如他对足球爱好等,通过适当的帮助(如组织专门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以保证其在这方面取得成功。随着他们自信心的提高,就可以引导他们在其他方面作些尝试取得成就。这就要求教育系统要开放,不要封闭;体育手段(运动项目)设置多样,不要单调。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都清一色地获取某些知识、技能和具备某些能力,而应当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的方向,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进而从中获得快乐,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②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中倡导“自我竞赛”,提倡自我反思
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是因为在体育学习中屡遭失败,因而缺乏竞争心理。表现为在一切竞争性的活动中常常采取回避态度。对这类学生采取另一些对策,如提倡“自我竞赛”,将这一次与上一次进行比较或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来培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或采取“成长记录与分析”评价方法,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最满意的动作、最难忘的讨论、最好的一次合作等,通过记录并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③鼓励学生与自己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在教学中常采取同质分组(根据相近的能力、性格等)的合作小组,这样比较不会损害学生自尊,而且给他们指出了附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因为与竞争对手差距较小,在心理上希望能够比对方做得好,所以他们能在教师指导下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与不足,选择适当的或稍加困难的练习内容,在遭到失败后则进行自我检查,承担困难较小的责任。不会出现对自我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和睦的、善意的、相互协作的。这种平等环境下的竞争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友好、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通过交往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学生自我评价是在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交往活动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被他人观察和了解,从而产生评价,而学生在交往中获取他人评价的信息,借助于想象、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内化为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自我评价。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又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恰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使学生顺利地进行交往成为可能。在交往中学生总是对自我、交往对象以及双方的关系有所估计,并产生自我与他人的相应感情,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对自我社会形象估计的模糊和自我评价的不准确则会给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人际冲突。要实现成功的交往,就必须转换社会视角,从“别人怎么看我”的角度,重新估计自我形象,修正自我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可见,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准确程度与表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行为的适应程度是一致的。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使社会交往具有自觉调节性质,可以避免交往上的失败;而改善社会交往行为,使交往取得成功,也可提高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能力,并且增强了进一步交往的机会。
(2)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
视角转换是指在自我认知或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视角的转换保证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准确地判断交往的情景,预测他人的行为反应,从而选择恰当的行为反应,使交往得以顺利进行。活动交往困难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薄弱,对自我的形象估计与他人的真实看法不一致。产生这种矛盾往往是由于交往者双方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并且主要是由于在评价、估计自我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思维角度转换的困难,在自我认知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培养学生的视角转换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准确地自我评价,提高社会交往行为的适应水平。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进行集体讨论,如在一次游戏活动中两组因争夺获胜组而发生争执,甚至动起手来,教师针对眼前发生的事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重点不在于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及冲突双方行为的优劣,而是要求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点讨论各自行为的合理性,并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当对双方的视角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后,让他们提出导致冲突圆满解决更为恰当的行为反应。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在视角转换过程中尚存在的局限和不灵活的方面。
(3)学生交往中个别指导
①对自我评价过高学生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难于与人交往的特征。他们自认为处处都比别人强,与别人相处总占上风,因而在团体中不受欢迎。
对自我评价过高、有盲目优越感的学生,采用个别说教的方法常常不奏效。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他们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等,亲自体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过激情绪,逐步使其变得正常起来。
②对自我评价过低学生的个别指导
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他们通常看不到自己力量,对交往上的成功缺乏信心,常有退缩的行为表现。长期评价过低对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及努力的方向。对已经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培植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要让他们从同伴和集体的评价中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其次,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同时教育班级同学对他们采取友善、热情的态度,消除其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此外,在交往的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其取得成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1、《心理学教程》 王振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 贺淑曼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