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成为课程改革中令人关注的话题。只有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 整合;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正日益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教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进而得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学会生存、交往、创造。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只有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认识事物以感性知识为主。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激活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虎门硝烟》一目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毒品,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动画、影视的动态演示、逼真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营造出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有效地开发了智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再现生动、真实的历史,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例如:执教《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新疆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把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楚地显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如:“文化大革命”这个内容,对于90后的学生,那个动乱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危害,他们缺乏亲身的体验,难以理解教材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结论,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利用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的视频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之后展示“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的图片和“刘少奇被迫害至死”的视频反映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这两组素材既形成强烈的对比,又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突破了难度。联系现在的实际,学生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接受和学习知识成为很轻松的事,视野会开阔得多,课堂的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有明显的效果,复习阶段更为突出。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学生时常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效率低下,对此,在单元、专题复习中,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课件,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例如,回顾19世纪6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搜索到:世界史上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史上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等。这样一联想,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只是暗中支持。为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为何后来又出现甲午战争、戊戌变法。通过这种编辑将原有的课文结构重新排版,相关问题比较集中,便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整合,这样中外史结合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和论从史出的探究精神。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接触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视频、音乐、声音、图片等)提供了方便。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沃土。例如:复习“中日关系”这一专题时,我收集查找了古代的鉴真东渡、大化改新、戚继光抗倭,近代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及当今中日关系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 “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温家宝、鸠山由纪夫和李明博在人民大会堂握手合影”的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由当今的中日关系追溯中国近代时期中日关系的风风雨雨,进而点明课题,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我对中日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重新整理和设计后,就成为具有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题,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重大作用。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手段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去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与时俱进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与不断改革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使教学具备了资源共享、信息量大的特点,它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一定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积极的作用,开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