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3-27 17:0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觉形成问题意识,进行数学思考,最终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有效 问题情境 质疑 空白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问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其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爱提问题的孩子,是一个热爱学习和生活的孩子。当孩子有了问题,就对事物有了个性化的看法,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的思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从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1、 组织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纸盒,A纸盒里都装着红球,B纸盒里装红球和黄球,C纸盒里装黄球和蓝球,让学生猜猜从每个纸盒里的摸球情况,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从三个纸盒里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欲望高涨。在这样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因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印象深刻的是厦门许洋老师的《数学的用处》一课,课前老师已让学生收集了各自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新课时,老师设置了去眼镜店配镜发现同名同姓人,引出如何辨别许老师的情境。学生先从年龄上排除其中一个身份证号码,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用处和意义,最后还尝试给一年级的新生编学号,在编学号的过程中,旧知得到了升华,学生又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常常是建立在计算或操作上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比如,本人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从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明白了1/4、1/2、3/5等分数的意义时,我鼓励学生继续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问题:我们认识的都是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有没有分母比分子小的分数呢?这些分数如果用阴影部分表示怎么表示?有的学生甚至想得更远:我知道1/4比3/4小,我会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但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发现性和创造性。再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中,我让学生先估算312÷3,之后,再用竖式验证,学生在计算时发现了“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除,怎么办?”“怎么写商”“这一位上的余数1怎么办?”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教学内容间的“冲突”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指导提问的方法,增强质疑的能力
1、 教师要做好“示范”
要教会学生怎么提问,教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要做好“示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做示范,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提的问题不能只是“这一题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问“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有疑义或有新想法时,要及时给予赞赏或点拨,或用商量、求助的口气告诉学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这样列式,你看行吗?”等等,让学生明白还可以这样提问题,从而学到方法。这样,学生的思路慢慢拓宽,思维灵活多变,渐渐学会提问,学会思考。记得听过一个优秀教师的《年、月、日》的公开课,她先让学生说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学生回答说“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有时30天、有时31天”后,老师再问:“一个月到底有几天?一年呢?”她把学生的回答当作是一种猜想,从而提炼出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
2、 教给提问的方法
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
(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比如出示《商不变规律》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等
(2) 对关键字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等时,要引导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比如,在学习“面积”定义时,要抓住“封闭”引导质疑:“为什么要说封闭?如果不是封闭图形可以吗?”
(3) 对解题过程的质疑。解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如果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我们可以这样质疑:已知什么?问题是什么?还缺少哪些关系?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是否用了全部的条件?能自己检验结果吗?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老师如果能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那么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强化了问题意识。
(4) 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每节课上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顾一下:你已经掌握了哪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次再认识。如: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相互关系后,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反思:它们之间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关系?学生经过反思、提问后发现:原来计算它们的面积都可以转化为(上底+下底)×高÷2。
三、 预设适度的“空白”,保证提问的时空
这里的“空白”指的不仅仅是在教师讲解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包括在教学的适当处留一点给学生“既要跳起来又能抓得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去质疑。比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我课前制作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出示含钝角的那部分,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出示含直角的那部分,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再出示钝角或直角三角形的锐角部分,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很多学生猜错了。这时候引导学生:现在你有什么想说吗?学生马上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三角形,有的就不能?……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铲除障碍的强烈要求,这时我并不急着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自己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这样,学生在经历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思想和体会,问题自然生成了。这时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分歧所在,适时地画龙点睛,将给学生学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成功的体验。
四、 给予成功体验,养成提问的习惯
成功的提问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不只是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更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它会激起探索、研究的欲望。课上,我们鼓励孩子大胆猜想,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以和悦的态度倾听,以乐观的眼光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与他们交谈。“相信你一定行”“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样的语言一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如果有不善于提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应该称赞其勇气可嘉,然后再帮他分析,对好问但是总抓不住要点的同学要耐心引导,不能挫伤他们提问题的自尊心。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要敢于向书本、向老师挑战,大力表扬与大家持不同观点的同学,我们也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看看哪组提问最大胆,提的问题最有价值,评选出每月的有独特见解的“小问号”等,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我让学生自己找来一个本子,专门用来写“数学问题”,每节新课前,引导他们在预习中学会提3个以上不同的小问题,自问自答,并且在课前交流,找出你最喜欢的数学问题。在学好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最基本的要求是会摘录知识点,能力强的要求会整理出脉络图,当然还可以加上个性化的设计。我想,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增长和问题意识的提高一定大有好处。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会“答”,还要学生会“问”,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想问、敢问、会问、善问,从而让提问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