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12-16 16:1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社会学家提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更为重要。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与他人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
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会与不同的人共事是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在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为他人服务,他们的这种意识与做法显然是与时相悖的。针对这种状况,数学课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即在数学课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下面是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
一、 合理安排成员,增强合作信心。
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辩解、交流,给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其中小组成员的安排(搭配)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去组建学习小组呢?本人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搭配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我在实践中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安排4—6人,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要求能力强、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选组长的方法一是学生自荐,二是民主选举。在活动中我注重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有效的发挥组长分配、协调、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我还让学习小组的每个组员当一次组长,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二、 参与活动的准备,培养合作精神。
数学课中经常要让学生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材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活动的准备中。例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家剪同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并根据圆柱、圆锥的关系出了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回家思考。他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还有的同学把思考题的讨论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由于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在教学的同时,同学们很快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并应用自如。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说说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活动进展得如此顺利。他们一致感觉每一个人的充分准备是活动进行得顺利的根本原因,通过交流他们都感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合作的愿望。
三、 改变学习形式,感受合作的乐趣。
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合作的乐趣,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形式。首先在空间上改变了以往“秧田型”的桌椅摆放形式,变成了“马蹄型”。这样学生就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了,同时学生从座位走出来的困难减少了,使学生更有利于与教师的交流,这样也使得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其次是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除了空间上的改变以外,在每一节课中我还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她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因此基本上每节课我都给学生留出了至少20分钟的活动时间,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从自己的认识特点出发,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如我在上公开课讲授“确定位置(一)”一课时,当讲到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环节时,我是这样讲的,“今天听课的老师想知道我们班长的位置,有哪一位同学能把班长的位置介绍给听课的老师呢?并能使听课的老师能很快找到他。”(学生介绍,教师板书)“第三小组第二位”。我让听课的老师找,这位老师很快地找到了那位班长。我问“为什么听课的老师这么快就能找到班长呢?”学生一说,因为有同学告诉了他。我又问,那我们再试一次,“谁能把班上的学习委员的位置介绍给听课的老师呢?”学生二说,“第八小组第四位。”我故意叹了口气说,“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同学们说的速度,你们能帮老师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吗?使老师写的速度快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五分钟的时间讨论讨论。”结果学生们创新出了许多表示位置的方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于运用了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就使得许多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就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四、发挥合作功能,小组共战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合作欲望。
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便开始所谓的“合作交流”。这种合作根本没考虑学生是否有这种合作的欲望,使得合作学习无目标无动力,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个人认为教师要学会巧设合作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因为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课时,当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时,我让学生拿出橡皮筋,先拉一个三角形。对于三角形,四边形,学生得心应手,很快就拉好了。但当学生拉五边形的时候,有的学生失败了,也有部分学生借助于牙齿或硬物拉出了五边形,再拉六边形时,有的学生手指、牙齿不够用,怎么办呢?反应快的学生想到了与同桌合作,成功地拉出了六边形。我再问学生“如果要你们拉七边形、八边形,你们还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行”。这样学生在无形的动手操作中,感到手不够用,逼得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去请同学帮忙。在借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忙,懂得在合作中完成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以此来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这样他们就乐于与同学合作,一起进行观察、研究,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了与人合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2、营造气氛,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关于圆锥的体积、我们可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进行研究,学生讨论后说出了许多想要了解的问题:有圆锥的体积的大小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等等,研究的方法,学生也想出了许多,有先找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再研究圆锥的体积,有把一个实圆锥体积通过平均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我们自己学过的几何体,再推出圆锥的体积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小组献计献策,当他们有机会代表小组进行汇报时,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自豪的微笑,这就说明他们这时候心里想的是整个集体,而不是自己。
3、开展小组评比,激励学生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办法。
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采取了比一比,哪一组的“合作最好”这一激励方式。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哪一组合作讨论得最激烈、最快得出结果,哪小组汇报得最合理,就给这一组奖励一枚“合作之星”,说得不完整的同学可让组内的其他同学帮忙,答对了同样奖励一颗“合作之星”,到下课前几分钟进行小结,看哪一组的合作之星最多,哪一组就是今天的“最佳合作小组”。
4、把握合作时机,培养合作能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需要突破重难点时,如此等等,都是最好的合作交流的时机。比如在讲授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平均分”,我设计了三道判断题。其中第三道题是:把一张圆纸先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作出评判。而是让认为正确的同学坐着不动,认为错误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开展一场辨论,把认为正确的同学编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编为反方,辩论时,正方的代表拿出了一张圆纸片对折,撕开拿出一半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反方同学也拿出一张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示意:我们把圆纸分成两份,这样的一小片难道是二分之一吗?经过一场精彩的辩论,我看同学们也基本理解了“平均分”在概念中的重要后进行小结:看来是否是“平均分”很关键,能不能占二分之一要看是否把圆片“平均分”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5、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因此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合作、探索,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理安排合作内容,让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242位学生和8位教师到野外进行春游活动。借此机会,在去之前,我结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69页“旅游费用”这一节课的内容,在数学课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咱们级去春游,如果要坐船,售票处写着“船费成人每人12元,小孩每人6元,团体20人以上统一购票每人按8元,为了节约开支,请同学们为级里出谋献策,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共同为班集体设计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围绕团体票、个人票、分部分与团体购票等多种方案展开讨论、交流和比较,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变成了合作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很好地突破重、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地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小学教学学习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让人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绽放的最精彩的音符,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009年4月
参考文献: 《小学青年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课改通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