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物理说课稿初中物理说课稿> 正文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说课教案

本站微信

粤教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课题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操作活动,练习测量长度和时间。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测量,也是物理学研究和学习中最重要的测量。学习长度 和时间的测量,是学习其他物理量测量的基础。 本节课与传统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更突出了科学方法。课文开头就提出了 “测量就是一种定量比较” ,并且利用方框的形式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在介绍长度 和时间的测量时, 都是按照先确定单位作为比较的标准, 然后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 再介绍常见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活动练习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这符合物理学 中对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的过程: 先根据要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标 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制造(或选择)测量工具,再用测量工 具进行测量。这个程序不仅适用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而且适用于其他物理量的测 量。认识到这些,对学生学习其他物理量单位的确定、测量工具的原理、制作和使 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难点在于理解测量是一种以一定的 标准量(单位)为依据的定量比较,这样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对学生来说是 有难度的,因为在学生的前概念中,他们从小学就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而那时 的单位都是硬性规定的,学生以为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道理可讲。如何观察和使 用刻度尺,由于教材更多强调了测量的规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完全一致, 也会形成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可能遇到 过,但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而教材中则是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 测量的操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在于: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本节的难点在于: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那么,长度和 时间怎样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件展示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自学,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 换算。
2.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3. 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 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新课教学
测量单位
教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 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 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 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 年,国际上通过了一 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 课件展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 m ) ,时 间的基本单位为秒( s ) 。 教师:同学们,除了“米”这个单位,你们知道长度还有哪些单 位?
教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们知道吗?
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 m 1 mm=10-3 m 1 dm=10-1 m 1 μm=10-6 m 1 cm=10-2 m 1 nm=10-9 m
课件展示反馈练习:
 1 μm=    10 dm= mm
18 km=    cm   m m
130 nm= mm=  m m
时间除了 “秒” 这个单位, 你们知道时间还有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
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 (nm)。
学生回答。并练习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时间的单位:时(h) 、分(min) 、秒(s) 、毫秒(ms) 、 微秒(μs)        学生阅读课本 P20“信息窗”的内容,了解一些我国和其他国家 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1s=103 ms 1ms=103μm 课件展示反馈练习: 60min= 1h= μs s 2h= s h 100s= ms s 15min= 108 μs
测量活动
1. 长度的测量
教师:通常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教师: 为什么测量的数据有所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 法才能测量准确?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评价。
课件展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教师将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逐条给学生讲解。
2. 时间的测量 教师:通常用什么仪表测量时间?
课件展示:测量时间的仪表是钟表、停表。 学生观看课本 P20“信息窗”的内容,了解时钟的演变。 活动 3:时间的测量 学生按课本 P23“活动 3:时间的测量”的要求完成。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其他工具:游标卡尺
活动 1:用刻度尺测长度 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把测量结果填在课本 P22 表格的第 1 次中,教师巡视。 让部分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学生再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把物理课本的不同位子的长和宽测量 三次,把测量结果填在课本 P22 表格的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中, 然后算出平均值。
活动2:长度的估测
学生阅读课本 P22“信息窗”的内容,了解怎样对物体的长度进 行估测。然后对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自己中指的长度,一手拃 的长度进行估测和实测,比较测量结果。
 
 
测量误差
教师: 人们在测量中, 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值, 有的差值是允许的, 有的差值是不允许的,允许的差值就是误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价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请同学们课后对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反馈练习 1. 完成下列各单位的换算 (1)9×10-2 m=________ dm=________ μm (2)3.8×105m=________ cm=________ km 2. 在下面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单位 课桌长 1.2 ______; 物理课本长 26.0 ______; 一张纸厚 75 ______; 太阳的半径 7×105 ______。 3. 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 为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
学生阅读课本 P23“信息窗”的内容,了解测量误差,然后回答 教师的提问。 1. 什么是误差?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2. 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误差产生的原因: (1)测量器材精确度差。 (2)眼睛的 分辨能力有限。 3. 怎样减小误差?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减小误差的方法: (1)校准测量工具; (2)改进测量方法; (3)选用精度高的测 量工具;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 测量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 m ) 时间的基本单 位为秒( s ) 。
长度的单位: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纳米 (nm)。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 m 1 mm=10-3 m 1 dm=10-1 m 1 μm=10-6 m 1 cm=10-2 m 1 nm=10-9 m 时间的单位:时(h) 、分(min) 、秒(s) 、毫秒(ms) 、微秒(μ s)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h=60min
(二)测量活动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测量时间的仪表是钟表、停表。
(三)测量误差 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 (1)校准测量工具; (2)改进测量方法; (3)选用精度高的测 量工具;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教学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相关阅读推荐: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说课教案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