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7、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8、板书设计
7、板书设计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写景-----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阅读推荐: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短文两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