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宋老师执教《渡荆门送别》
不了解作者,不知道时代背景,单纯的就文本而文本的教学是一种粗浅的极教学,只能是如同蜻蜓点水一般漂浮在水面,不能涵咏其中,了解文本背后的东西。这种教学是不足取的。
以上为听宋老师执教《渡荆门送别》的粗浅感受。
这首诗的难度不大,具有“写景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宋老师采用分小组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分别讲解,学生学习气氛积极踊跃,加上老师即时点拨,用时30分钟圆满结束本诗教学。
在课后评课教研中,我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这首诗歌应当怎样教效果更好?这首诗要教给学生什么呢?
结合诗歌本身,我以为,应当教出一种激情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与颈联是本诗的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诗歌的含义,我想,倘若单的对这两句诗进行所谓的翻译和赏析,未免显得有些粗浅。当然,应付考试时完全足够的了。《渡荆门送别》:教出一种激情来
但是如果说,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话,那么语文教学之路必将越走越窄,不久将走进死亡之沼泽而不能自拔。
所以,这里可以适当的插入诗人李白的简介,明确告诉学生,这是25岁的李白第一次出川,眼中洋溢着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豪迈之情。“连绵不断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浩浩汤汤的长江”、“连绵起伏的荒野”都无不昭示着一种雄奇和壮丽。
朗诵诗歌;
想象意境。
联系诗人;
体味情感。
大声的朗读,细细的品味,无尽的想象,伴随着来自渺远旷野的声响,我想,孩子们是能够理解到那种“仗剑走天涯”的诗情的。
倘若此刻再联系24岁的杜甫,东出洛阳,远望东岳,发出旷古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音,我想,不单单是学生了,即使授课的老师的的心中会涌起一种声音来——
大唐帝国,我来了!
我们明白,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在我们的期盼中,向我们走来了。
25岁的李白出川了,至于西安,至于洛阳,他的脚步正遍及祖国大好河山的天涯海角……
大唐盛世的豪放诗风正因为李白的出现,向我们春风般的扑面而来……
相关阅读推荐:
› 渡荆门送别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