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怀念儿时故乡生活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深情怀念。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籍;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会人物鲜明细腻,亲友、儿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
全文主要写了三个儿时故乡的生活片段:
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过新年没有喝会酒的气氛热闹,是喝春酒的铺垫;“春酒之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喝会酒就是会首请十一位凑成的乡邻喝春酒表示酬谢,可见喝会酒实则是喝春酒的延续。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家乡味道”展开,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篇未句,“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直接抒发了游子深重的乡愁,这声从心底自然发出的深深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
第一幅生活图景向我们展示了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迎神拜佛,小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不许将脚搁在灶孔边,不许随便抓东西吃;说话要多讨吉利,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长紧张繁忙,历历在目。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家家户户轮流喝春酒,其热闹欢庆的气氛蕴籍其中。我吃春酒时肚子吃得鼓鼓的,我偷喝春酒,抢喝春酒,小花猫是小酒仙,孩子的活泼调皮,如在眼前。这其中,母亲的慈爱温柔,乡邻的友善和睦也时有体现。
喝会酒本身就是体现了友邻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而母亲不上会,但总乐意将花厅给大家请客,花匠阿标叔为大家擦亮灯,看大家吃酒高兴就兴高采烈。平易、净化的语言中表现了邻里其乐融融的关系,甜甜的人情味浸润其中。
细节是本文鲜活的花朵。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流淌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感情。如“我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添一添”。看似十分随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个小女孩,邻里关系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这样的细节在文中还有许多。
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营造了一个隽永温馨的氛围。在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琦君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念。
教学构思与设计
第一步是读,优美的散文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它可以缓缓吟唱。配上“思乡”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新年,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美。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第二步是悟,让学生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朗读体会,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三步是析。也是本课重点,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词句来体悟情感。
第四步是迁,欣赏根据《春酒》改写的诗,进行迁移阅读,加深体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熟悉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力、感受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和方法:借助多媒体,采用激趣—感悟—研讨—迁移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快乐学习,尊重阅读个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过程
一、入境激情,营造思乡氛围。
思乡的音乐声中听《天净沙、秋思》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在袅袅余音中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思乡的氛围。
是啊,游子思乡之情。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感受吧。《春酒》的作者琦君,她的故乡在浙江,在那里,她上完小学、中学和大学,后来去了台湾。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啊。几十年来,她魂牵梦绕着她的家乡,她把满腔思恋,一腔热情都熔铸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春酒》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春酒》,去感受它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情感体验开始设问,调动了他们的积累,就能比较自然地与课文主题联系起来,容易进入课堂氛围。
二、诵读明情,感知家乡味道。
1、诵读(配上思乡曲,催发思乡情)。
2、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找到它,文章构思的特点就容易把握。)
1) 诵读体会,指导。
2) 置疑----儿时母亲酿的八宝酒和现在“我”用美国葡萄酒酿的八宝酒,哪一种好喝?为什么?明确:家酿八宝酒好喝,只因为其中有家乡味道。
3) 现实中家酿的八宝酒难寻,记忆中有家乡味道的童年生活片断便常常撩拨作者的心弦。(在问题1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3、概括童年生活片断。
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3)过新年与喝春酒 有什么联系? 喝会酒与喝春酒有什么联系?
明确:铺垫; 延续。都有道地的家乡味。(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衔接: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弥漫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这样的情感要象喝春酒一样慢慢品,才能解透其中真谛。)
三、析中悟情,品读家乡味道。
1、每组选一段自由朗读,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作赏析。(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词句来体悟情感。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面面俱到,选取其中一段评析,能让学生深入下去,真正有所感,有所得,为下面的交流作准备。)
2.合作探讨,交流心得。(倡导合作探究,旨在弥补个体探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同时培养合作意识。)
3.发言的过程中多形式将品悟引向深入。
或换词比较例:(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或删词,如“早已偷偷把手指伸在杯子里好几回”,中能否删去“偷偷”和“好几回”? (换词删词,于无疑处生疑,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用语的精妙。)
或朗读体会,如“补气,健脾 ,明目的哟”。“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的,太补了”。(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得意和慈爱)
或拓展勾连,如“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中“靠”表现邻里间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在文中还有哪些体现?
(第三步是析。也是本课重点,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词句来体悟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致,这个环节为避免单调,设计了换词、朗读、删词、品词等多种深入的方法,力图让课堂生动活泼,焕发生机和活力。)
4、研读小结:
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全文,把前面的要点归纳。
春 过新年 风俗美 思乡
喝春酒 → 家乡味→ →
酒 喝会酒 人情美 怀旧
5、情感共鸣
思乡曲中老师范读文章最后两段,把情感共鸣推向高潮。
四、拓展延伸,回味家乡味道。
1、欣赏《春酒》诗。(模仿余光中《乡愁》的结构形式,根据《春酒》内容改编的诗,配上思乡曲)
2、学生朗读体会,老师指导。(激发改写热情)
五、作业。
搜集思乡的各类作品。(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体现大语文观)
教学反思
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
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中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老师配乐朗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重视品读,深入文本
很多专家曾经讲过,语文课要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家乡味,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他们从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入手感受到文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创设平台,有效交流
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本课中,我力求创造轻松、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均给予积极评价,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品读细节阶段,我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师生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四、多媒体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多媒体在本设计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课前播放《思乡曲》,营造了情感氛围。意境悠远的背景画面和深情的配乐朗诵导入很快把学生带入文本所要传达却又无法用语言说明的意境中,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文本评析阶段,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供了帮助。拓展延伸阶段的材料,因为有了多媒体,方便快捷。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