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与难点:声音发生的条件是重点,声波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老师的说话声,上、下课铃声,马路上汽车的笛声,树上小鸟的叫声……这些声音有什么用呢?让学生自由发挥,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了解声音的重要性。(2)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中的呢?(引入新课)。
(二)新授
1、声音的产生
(1)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小刀等发出声音,并进行体验,同时观察直尺、小刀在发声时处于什么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会看出发声时直尺、小刀都在来回运动。师总结指出:物体的这种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与振动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实验。
(2)把橡皮筋缠到铅笔盒上,两边用铅笔支起来,绷紧橡皮筋,用手拨动它,会发出声音,同时可以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3)教师用鼓槌敲鼓,会发出声音,鼓面怎样运动呢?我们可以在上面撒一些纸屑,敲鼓时观察纸屑的运动,纸屑上下运动,说明鼓面也在振动,不敲了纸屑也不跳了,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发声时,鼓面也就不振动了)
(4)教师出示音叉,让一学生用手摸一下音叉,看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小锤敲一下叉股,再让刚才的学生去感觉一下,并告诉大家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还注意到什么现象?(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手摸音叉,发声停止)。刚才只是一个同学的感受,为了让大家都观察到,看我这有一用绳吊着的小纸球,让它接触音叉,同学们认真观察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5)现在我们大家一起说“声音的发生”,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觉?
总结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那么,谁还能举出一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呢?①敲锣面,锣面在振动;②吹口琴时,口琴在振动;③用嘴吹纸片时,嘴发麻,说明纸片在振动;④弹琴时,琴弦在振动……很好,自然界中的鸟、兽、虫等发声虽千奇百怪,但发声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振动。如:①鸟的发声靠的是鸣膜的振动;②蟋蟀发声靠的是左右翅膀的摩擦振动;③苍蝇、蚊子、蜜蜂发声靠的是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
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P36,观察声音是哪个部位发出的,从而给出声源概念。
2、声音的传播
有了振动就能听到声音吗?(不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我们才有可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入人耳的呢?
(1)同学们是怎样听到老师的讲课声的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会想到是空气)。那么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吗?观察下面实例或实验:
(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
(3)鱼缸中的鱼会被走近的人吓跑。
(4)我们小学还学过一首《垂钓》的古诗,同学们一起回忆并分析为什么小孩“怕得鱼惊不应人”?总结以上实例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举例。
(1)将一只耳朵贴着桌面,捂住另一只耳朵,让同桌轻挠桌面,能听到声音吗?
(2)一同学在教室敲暖气管,另一同学在隔壁教室能听到声音吗?靠什么传过去的?是空气吗?
(3)动画片《海尔兄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海尔兄弟在铁轨上发现一块大石头,为了判断火车是否会马上过来,他们用嘴叼着一根棍,然后用棍接触铁轨就判断出来了,为什么呢?
综上所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教师演示:将系小铃铛的铁丝的上端穿过橡皮塞,在衔接处涂上真空脂进行密封,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晃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卸下橡皮塞,向烧瓶内倒入少许水,给烧瓶加热,直到大量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水蒸气液化,瓶中气体稀薄,再摇晃烧瓶听小铃铛声,比较两次铃声的变化。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月球上的宇航员尽管面对面站着,也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必须用无线电交谈。那么声音在介质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请同学们阅读P37“声音的传播”一段。(1)观察:把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我们会看到以石子为圆心的高低起伏的波浪——水波,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2)老师讲解,我们讲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引起空气疏密的变化,传入耳中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3、声速
(1)观察P38图3-1-8(a)为什么要把长铁管的一头放入水中,才能听到远处的船只的声音,空气中为什么不行?(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3)百米赛跑时,裁判员总是先看到冒烟,后听到枪声。(4)放烟花时,从远处总是先看到花,后听到声音,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速)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几种介质中的声速,找出:V固>V液>V气的规律,同时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4、人耳的听声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看书P39了解:“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都能听到,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 Hz的声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
5、课堂练习
(1)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5-6次,我们能听到蝴蝶飞来的声音吗?
(2)在装满水的容器中,敲击两块石头,在容器外 (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3)在金属文具盒上,撒一些纸屑,敲击盒盖,可以看到纸屑在 。
6、课后作业
(1)思考总结声音和光在介质和真空中传播规律的异同。
(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只能在透明介质中传播;
C、有声音的发生一定有物体的振动;
D、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3)课后P40页自我评价 1 2
四、板书设计
什么是声音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人耳的听声范围:20 Hz -- 20000 Hz。
次声: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
超生: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