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起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我出生在新疆阿勒泰山区一个哈萨克族普通牧民家庭,1995年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当外科医生的优厚待遇,到新疆医科大学做学生辅导员,至今已经15年了。
15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辅导员,其工作之艰辛、责任之重大。我们肩负的使命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反分裂教育。辅导员必须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带领学生走正确的路,尤其是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更要坚强而智慧地予以应对,并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引导学生。
大家都知道,去年乌鲁木齐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5事件”。就在7月5号上午,我接到紧急通知: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将有学生参与游行。那一刻,我心头不禁一震,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斗!此时此刻,辅导员应该挺身而出!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要迅速摸清情况。我立即召开班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情绪后,和几名辅导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现场,经过数小时的认真搜索,逐一辨认,确认我校没有一名学生在现场,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学校。当时我刚刚做过手术,行动极为不便,快速的长途行走让我疼痛难忍,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为了保证全院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稳定,我连续两天没合眼,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
危机时刻是对辅导员最大的考验。7月7日下午,有游行队伍经过学校门口时和校内学生发生冲突,情况万分紧急。我和同事们一起不顾自身安危阻挡游行队伍进入校园,硬是支撑了两个多小时,守住了校门,避免了正面冲突。我的胳膊被玻璃划伤了,流了很多血,但我的学生没有一个受到伤害。此时此刻,我的母亲、孩子也处在恐惧之中,希望得到我的安慰与保护,但他们却没有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因为他们理解我的工作,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
平息事态更要平静心态。为此,7月5日晚上,我就开始走访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谈心,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谈话过程中,一名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他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抚养4个孩子上学,一家五口主要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即将毕业的他还没有找到工作,压力很大。为帮他调整情绪,我每天早晚都专门抽出时间带他去吃饭,陪他聊天。同时,我多方打听,帮他联系了3家单位,在一次次心与心的沟通中,他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在一家民营医院就业。后来,这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是您给了我希望,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您!
面对危机,更要化解危机。危机事件往往能暴露出一些平日不太容易发现的问题,此时要抓住时机,加强教育。“7•5事件”后的20多天里,我一直吃住在办公室,每天凌晨4点休息,早上7点再到学生生活区巡逻,查看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我告诉学生:“不要怕,相信老师,我和你们在一起,我会保护你们的。”短短几句话带给学生无限的鼓励和温暖。暑假时,事态刚刚平息,但情况复杂多变,我主动要求护送学生返乡,在途中抓紧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他们在暑假期间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宣讲员。把他们安全送回家后,我又打电话回访他们的暑期生活。那段时间,我每天要打几百个电话,直到嗓子红肿得说不出话来。
“越是危难之时越见真情,越是关键之时越是一家人”,这是“7•5事件”发生后我们和学生共同的心声。“不要怕,我和你们在一起”,则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中辅导员的工作写照。“辅导员”这3个平日里看似平凡的字眼,在这一刻显得更加伟大与崇高。虽然我没有选择当外科医生,但我同样用另一种方式在“救死扶伤”。学生的安危和稳定,需要我们辅导员用爱心筑起坚实的铜墙铁壁,任谁也攻不破,推不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们能维护校园稳定,主要是得益于日常点滴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学院1000多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使得学生间的思想差异相对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较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了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我经常在学生下晚自习后,来到宿舍和他们谈心,晚了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在我办公室里,有满满一抽屉学生工作记录本,上面记满了每个月我重点谈心的学生姓名和谈话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了这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我就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更好地学习生活。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联结各族学生的一条纽带。我经常策划一些诸如学跳新疆舞、教维吾尔医用语言、打太极拳、跳健美操等学生喜闻乐学的活动;暑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科技馆,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了,思想更加活跃了,爱国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15年间,我放弃了求学深造和到其他岗位任职的机会,也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一想到那么多学生的成长需要我引领,一想到危难时刻那充满恐惧和期待的目光,一想到各民族学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因为,我热爱这个岗位,我喜欢听学生叫我一声“导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