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校园活动师德教育

道德课堂之我见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6-15 08:3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道德课堂之我见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我们很多老师还没能从老思想、老模式中解脱出来盲目走“新课改”的路时,田局长为我们指的一条光明而正确的课改之路。田局长在道德课堂里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即“道”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否则,我们的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
一、让课堂更有人性
人性化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就是说:第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场所;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到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些不仅使学生远离现实生活而显得机械乏味,而且违背学生天性,他们自然丧失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现有道德的顺从者,一旦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需要做出选择时,就会晕头转向,甚至可能会走向反面。
因此,在课堂上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各种素质的养成,承认学生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鼓励他们自主发展。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本应是师生间进行平等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间需要进行交往、对话和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果真正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课堂就必然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课堂应该转向,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三、及时、客观、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上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课堂上的点评,课后及时进行小结表扬,肯定好的,哪怕发现某一个同学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表扬。尽量不使用批评语,多给学生以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相关性表现,既有积极的相关性,也有消极的相关性。比如,如果教师能高高兴兴并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地带着希望与憧憬听课;如果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兴高采烈并满怀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如果教学富有挑战性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么,他们就会敢于创新并逐渐善于创新……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教师面无表情地走进课堂面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也会面无表情地听课,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情感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却弥漫在整个教学空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教学过程起着强化的作用。师生共同浸润在情感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处于兴奋的状态。学生的体验正是借助于情感来调节、维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
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教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也是最大的课堂道德。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