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2-23 14:3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民防基础知识
- 公告:
民防基础知识
3月1日是国际民防组织确定的“国际民防日”。 “国际民防日”是国际民防组织统一确定的,今年3月1日是确定“国际民防日”的第37周年。它通过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宣传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民防知识。今年“国际民防日”的宣传主题是:“普及民防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下面介绍一些关于民防的基础知识。
一、战争灾害的防护:
(一)对空袭警报信号的识别
空袭警报信号是战时指导人民群众采取防范行动而施放的音响信号,信号种类由国家规定。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城市居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防空袭的各种准备工作。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类警报是在敌机或其它空袭兵器已经临近城市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开始时施放的,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
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这类警报是在空袭结束后施放的,告知人们可以恢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警报信号已经扩展到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来发放。
(二)工事防护
城市修建的地道、坑道、地下室、地下交通设施、指挥和通信工程等。都可作为人员和物资的隐蔽场所,来应对敌人的空中袭击。以上工事的建设采取谁建设、谁管理、收益归谁的方法,战时由人防指挥部统一调配。
平时各级人防部门适时组织城市居民举行进入工事隐蔽训练,熟悉隐蔽的方法和隐蔽环境。战时城市居民进入工事隐蔽的时机由人防指挥部告知。
(三)疏散防护
疏散防护,是指在战争爆发前,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把城市居民、物资、工厂、设施向安全地区迁移,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轻城市供应负担,保存战争潜力之目的。
(四)伪装防护
对于不便搬迁的设备和设施,采取隐真示假或以假饰真的伪装方法欺骗迷惑敌人,以减少遭袭的次数。
(五)隐蔽防护
隐蔽防护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留城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转入地下隐蔽或利用地形地物隐蔽的防护行动。
(六)消除空袭后果
城市遭到空袭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断水、断电、房屋倒塌、火灾、有毒物质泄漏、人员伤亡等。为了尽快恢复城市功能,人民防空指挥部要组织各种专业队伍进行抢险抢修、救护受伤人员等,这就是消除空袭后果行动。
二、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敌人空袭、人们用火不当、自然现象等都会引起易燃物体燃烧,形成火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具备预防和扑灭火灾的基本知识。
(一)家庭防火五要五不要
1、五要
(1)要养成良好的家庭火源管理习惯。
(2)要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及煤气、液化气总阀门。外出和临睡前要熄灭室内外火种。
(3)要经常检查家用电器是否接触良好,有无漏电现象,及时更换破损电源线。
(4)要确保走道、楼梯的畅通,不要在楼梯通道和安全出口处堆放杂物。
(5)要备好火灾逃生“四件宝”:家用灭火器、应急逃生绳、简易防烟面具、手电筒。将它们放在随手可取的位置,危急关头便能派上大用场。
2、五不要
(1)不要乱拉乱接电线,不能用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2)不要用明火查找物品,不能倾倒液化气残液。
(3)不要把点燃的蜡烛和蚊香放在床沿和窗帘处。
(4)不要在室内焚烧物品。
(5)不要用塑料桶存放汽油,机动车加油时不要抽烟。
(二)家庭灭火应急对策
1、发现着火时要大声呼喊。当火势较小时,可用家用灭火器或水扑灭;当火势较大扑灭困难时,要迅速向119求助。
2、油类物品起火,可用毛毯、棉被覆盖灭火。
3、家用电器着火,先关断电源,再用毛毯、棉被等物品覆盖灭火,最好不要用水灭火。
4、煤气、液化气失火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切断气源,用衣物、棉被等浸水后捂盖。
5、救火时,要慢开门窗,以免造成空气对流形成更大的火势。
(三)火场逃生13法
火魔无情,当你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员救助的时间里,如果你能够利用地形和身边的物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就可以让自己命运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生命赢得更多的“生机”。火场逃生不能寄希望于“急中生智”,只有靠平时对消防常识的学习、掌握和储备,危难关头才能应对自如,从容逃离险境。
1、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上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2、匍匐前进法:由于火灾发生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过程中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3、毛巾捂鼻法: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一旦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疏散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温及过滤的作用。
4、棉被护身法:用浸泡过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用最快的速度钻过火场并冲到安全区域。
5、毛毯隔火法:将毛毯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冷却,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时间的目的。
6、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7、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楼层的人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抛下做缓冲物。
8、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针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9、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或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10、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雨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势。
11、楼梯转移法:当火势自下而上迅速蔓延而将楼梯封死时,住在上部楼层的居民可通过老虎窗、天窗等迅速爬到屋顶,转移到另一家或另一单元的楼梯进行疏散。
12、卫生间避难法:当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用毛巾紧塞门缝,把水泼在地上降温,也可躺在放满水的浴缸里躲避。但千万不要钻到床底、阁楼、大橱等处避难,因为这些地方可燃物多,且容易聚集烟气。
13、火场求救法: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或屋顶处向外大声呼叫、敲击金属物品或投掷软物品,白天应挥动鲜艳布条发出求救信号,晚上可挥动手电筒或白布条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特别提示:很多物质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注意防毒。
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就是传染性疾病,它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它是许多传染病的总称。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有的传染病能给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为此,国家对传染病专门立法,其中有36种传染性疾病被列入监测管理范围,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鼠疫、霍乱、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
(二)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缺少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不一定都是传染病患者,有些没有临床症状的病原体携带者因不易被发现,更容易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侵入其它健康人所经过的路线。如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易感人群:指对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在易感者较多的情况下,一旦有传染源,很容易引起流行。
(三)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须严格消毒。
7、不吃不洁净食物和生水。
特别提示:战时,对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同上。
四、食物中毒及处置常识
(一)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了含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食品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从致病因素看,食物中毒常见的有:细菌性食物中毒(如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农药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如木薯、扁豆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
(二)食物中毒特征
食物中毒来势凶猛,时间集中,无传染性,夏秋季多发。群体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在短时间内,吃这种食物的人单个或同时发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三)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1、注意挑选和辨别食物,不要购买和食用有毒食物。如河豚鱼、发芽土豆等。
2、烹调食物要彻底加热,做好的食物要立即使用,储存熟食的温度要低于7度,经储存的食物,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3、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不能用切生食品的刀具、砧板再切熟食品。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4、饭前、便后要洗手。
5、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6、到饭店就餐时要选择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排档就餐。
7、不要到无证摊贩处买食品。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标签的罐头食品和其他包装食品。
8、按照低温冷藏的要求储存食物。
9、瓜果、蔬菜生吃前要洗净。
10、不熟的肉类不要吃。
11、不随意采捕、食用不熟悉的动植物。
12、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三)食物中毒后怎么办
出现中毒症状时要立即停止食用有毒食物,马上向120急救中心呼救,送中毒者去医院进行洗胃、导泻、灌肠。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毒物被吸收到血液里就比较危险了。
特别要注意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提供给医院检疫。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餐饮单位就餐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千万不要与餐饮单位私下解决,应由卫生监督机构确定是否食物引起中毒。
五、核事故的危害与防护
(一)什么是核事故
由放射性元素非正常扩散,致使人员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核电站的核事故、核动力卫星的坠落、核潜艇的核泄漏、医用放射源丢失等等,都属于核事故。
(二)核事故对人员的伤害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可直接穿过人体,空气中和物体表面的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及消化道进入体内,从而形成放射病。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人体受到射线照射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的规律是:距离放射源越远,受照射时间越短,“屏障”越多,伤害则越少。
(二)对核事故的防护
1、发生核事故时,人员要紧急隐蔽,通过多种“屏障”保护自己。
2、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远离放射源。撤离时,保持镇静,携带适量必用品。撤出后,应按时按量服用专业人员发放的放射性碘阻断药品。
3、在接到解除防护的通知后,方可回到原居住地。
4、在医院进行透视时要注意自身防护,做此项检查要慎重。
特别提示:对核武器、贫铀弹使用后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与上述相同。
六、化学事故的危害与防护
(一)什么是化学事故
所谓化学事故,一般是指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因爆炸、泄漏、火灾等原因,造成大量流失,对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意外事件。目前我国载入名录的危险化学品共有七类、3823种。由于化学物品大都具有毒性大、易扩散和易燃烧爆炸等特点,因而极易造成事故地域大面积污染和大量人员伤亡,在人员稠密的地区尤为严重。
(二)形成化学事故的原因
化学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违章操作,化工生产和储运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旦违反操作程序,就有可能发生事故;二是设备故障,许多化学产品生产需要高温高压,加上许多原料和产品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年久失修容易造成各种管、阀、塔、缸的腐损而发生有毒物质跑、冒、滴、漏;三是故意破坏引起的化学事故;四是意外因素,化学生产过程中因突然断电、停水而使化学反应失去控制造成事故。
(三)化学事故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强、危险性大,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量大;二是燃烧速度快、波及面广,毒害范围宽;三是伤害形式特殊,对人员危害极大;四是灾情复杂、救援困难,需要调集人员、车辆、器材装备合成处置。
(四)有毒化学物质有哪些危害
有毒化学物质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渗透侵入人畜,破坏人畜生理机能,导致急性中毒。严重时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氨气和各种农药还易发生爆炸、燃烧。氯气、氨气等有害化学物质大量泄漏后,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使农作物“烧干”死亡。沾染有害物质的瓜果、蔬菜,会使人畜发生间接食物中毒事故。
(五)对化学事故有哪些防护方法
1、一旦发生化学事故,就要迅速采用各种器材保护自己。可以用防毒面具、湿口罩、湿毛巾等保护呼吸道;用雨衣、手套、雨靴等保护皮肤;用防毒眼镜、游泳潜水眼镜、开口透明塑料袋等保护眼睛。
2、不到事故现场围观,而应迅速向侧上风方向转移到安全地区。有条件的可进入有滤毒通风设施的人防工程。
3、来不及撤离时,应在结构较好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通风机、空调机,熄火,堵住明显的缝隙,尽可能躲在背风、无门窗的地方,同时用电话等方式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4、离开染毒区后要脱去污染衣物,及时进行洗消,必要时去医院检查。
(六)人员中毒后的处置
1、尽快将中毒者撤离中毒环境,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衣扣和腰带,注意保暖。
2、进入有毒环境的急救人员须进行自身防护,重点防护眼睛、呼吸道和四肢皮肤,将中毒者迅速移到侧上风方向安全区施救。
3、消除口腔异物,维持呼吸道畅通,及时送医院治疗。护送去医院就诊时,应注意将中毒者的头偏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4、脱去污染衣服,用清水或温水冲洗皮肤。碱性毒物可用2%醋酸或柠檬酸溶液冲洗;酸性毒物可用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冲洗。
5、急救误食中毒者时,若中毒者神志清醒,可刺激咽部及舌根部引吐。或快速、大量喝洗胃液或清水。为保护胃黏膜,可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胃黏膜保护剂。
6、发现呼吸衰竭者,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发现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7、解毒药的使用。中毒事件发生后,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毒剂类型,再对症下药。
8、有可能的话,最好送中毒者去医院救治。
特别提示:战时,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方法与上述相似。
七、个人防护器材
(一)什么是个人防护器材
凡是能保护自己不受火灾、水灾、有毒物质、核辐射伤害的器材就叫个人防护器材。
(二)个人防护器材的种类
1、呼吸道防护器材
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氧气面具、防毒口罩、湿毛巾等。
2、皮肤防护器材
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鞋、塑料布、皮鞋、雨鞋、雨衣、雨伞等。
3、眼睛防护器材
风镜、防毒面具、简易防毒眼镜等。
4、防火、逃生类
棉被、褥子、床单、窗帘、衣服、沙发垫等。
5、防水类
救生衣、救生圈、汽车内胎等。
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氧气面具、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鞋、防毒面具、救生衣、救生圈等是由工厂生产的制式器材。
其他属自制器材(或身边可利用器材),也叫简易防护器材,紧急情况下,使用它们可以有效保护自己不受或少受伤害。
在放射性物质下落期间,使用雨伞可以防止身体受到污染。
八、避灾八字原则
(一)学。要不断学习各种灾害预防知识,掌握避险技能。
(二)备。做好个人、家庭物资准备,建议家庭必备十项防灾器材:清洁水、食品、常用药物、雨伞、手电筒、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收音机、手机、绳索、适量现金。如有婴幼儿,还须准备奶粉、奶瓶、尿布等婴儿用品。如有老人,要为老人准备拐杖、特须药品等。尤其要增强防灾心理素质,面对灾害,不必过于紧张、惊慌、恐惧,要乐观,尽量放松自己,更不要对外来救助失去信心。还有,灾前要选好避灾的安全场所。
(三)听。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121电话、车上天气警报显示、手机短信等,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灾情信息,不可听信谣传。
(四)察。密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提供对策措施。
(五)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煤气、水等资源。
(六)抗。灾害一旦发生,要有大无畏精神,召唤大家,进行避险抗灾。
(七)救。利用已经学过的一些救助知识,组织大家自救和互救,比如在大水、大火中逃生的自救和互救;利用准备的药品,对受伤生病者进行及时抢救;还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八)保。除了个人保护外,还应利用社会防灾保险,以减少个人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