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校园活动重阳节

重阳节升旗仪式主持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10-11 08:0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爱满天下爱在重阳”
——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

串联词:
1、 宣布开始
甲: “爱满天下,爱在重阳”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2、 升护旗手介绍,升国旗。
甲:今天的升旗仪式是由我们五(1)中队来承担的。
(升护旗手自我介绍)
乙:请班主任余老师为升护旗手授勋带。
甲:全体立正。升国旗,奏国歌!敬礼!礼毕!高唱国歌。
乙:九九重阳、爱心无限,
甲:老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让我们伴着爱心长大,让“帮助老人,关心长辈”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德。
甲: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乙:我们是21世纪的好少年,我们是大家庭里温暖的小太阳,我们吸收很多的温暖与呵护。我们更懂得回报。
甲:虽然每年都过着重阳节,但又有多少人了解重阳的来历呢?
乙: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被我们牢记,让它们在我们手中得到传承
甲:下面请听《重阳节的由来》
甲:中国是个有着浓重名族色彩的国家,每个节日也有它更深层的含义,有它的习俗
乙:下面请听《重阳节的习俗》
甲:重阳节这天之所以有名,还和许多名人在登高赏菊之时喜欢吟诗作赋有关。
在这段时间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诗词。让我们来展示一下吧。
乙:文人登高喜欢舞文弄墨,其实古时候,每到重阳喜欢登高的老人居多,所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现在,人们 又赋予重阳节更加深刻的含义。重阳敬老已成为重阳习俗中最重要的主题。
甲:尊敬长辈并不只是表现在重阳节这一天,而是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五(1)中队的同学们将要发起一个倡议。
乙: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给长辈递杯热茶;让个座位;捶背去乏;
甲: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准备一份重阳糕;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他们一起分享,能为长辈做的事太多太多了……
乙:同学们,让我们拥有一颗真诚的敬老之心影响全社会,使所有的老人老有所乐,让我们的生活里洋溢着爱的阳光。
3、 宣布结束
甲:“爱满天下,爱在重阳”升旗仪式——
合:到此结束!
节目内容:
重阳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诗词集粹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