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读后感

教学方法原理读后感 课程编制要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关系

发布者微信

    

课程编制要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关系
——读美国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后感
几年前曾读过著名的美国教育理论家、杜威学说的继承者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当时只对他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论述感兴趣。这次重读,对克伯屈对课程编制的论述有了新的感受。克伯屈在本书第十七章“学科内容与教育过程”、第十八章“心理与逻辑”中对教材编制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很有借鉴意义。
克伯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传统的学科教材是按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组织的,这种教材虽然能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但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能力,他主张应该按儿童心理发展顺序,要“制定一条符合心理的途径,使学习者从现状出发,向上达到拥有大量条理化的经验的状态”,即按儿童心理、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顺序去组织教材,使教材心理化、综合化。
我正在着手编制一套适合初中学生使用的与现有教材配套的作文学案。编制这样一套学案,遇到两个棘手的问题:第一是要制定一套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标体系,这套体系的顺序应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二是每个学案即学习过程的展开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组织安排?
按照思维习惯,我从逻辑顺序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依据现行的教科书、依据作文应掌握的各种写作能力,编制了一个初中四年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这个体系简单地说是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方这样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当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对照威廉•H•克伯屈对传统教材只注重逻辑顺序,而不关注学生认识事物、提高能力的心理顺序,我感到有许多值得反思并需要矫正之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与言之有方应是一个胶着的齐头并进的顺序,在编写作文学案时,不能只是按逻辑顺序,必须要按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组织。
每个学案学习过程的展开,我也设计了一个似乎完美的过程: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我设计了实例导入→方法例谈→片段仿写→范文示例→篇章训练等五个环节,在“方法例谈”中又安排了“名作赏析”与“他山之石”两个步骤,在“片段仿写”之后安排了“方法指导”的小结。从逻辑上看,这一过程有问题的提出,有名家的范文,有方法的总结,有片段和篇章的训练,似乎较为科学。但问题是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顺序。这么多的量,学生能否接受?学生在读那么多的文字时是否把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目标上?学生是否会按我的设计进入学习顺序?这些都要在实践中加以考量,并需要从学生心理顺序出发来科学的设计学习顺序和学习的量。
重读美国威廉•H•克伯屈的名著《教学方法原理》,给我许多警醒和提示,并力求运用于实践中,编好初中作文全程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