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1-04-15 05:1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论语
- 公告:
我读《论语》
终于学了《论语》,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孔老夫子的脑袋里装的思想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我很感慨,觉得《论语》里倡导的毕竟是种理想,与现实相差得好远。而中国人,却依旧在它的巨大魔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开始追求除物质外的更高精神境界。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驴友,带着一帮忠心的弟子,浩浩荡荡游走在那么几个国家,一遍一遍重申着自己的治国思想,自己的复兴周礼的伟大计划,却最终是热脸贴了君主的冷屁股。他的确很有毅力,很有远见,却实在是没办法看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真的不是一两米。或许,孔子不是看不清,只是不愿意接受罢了。孔子心中的春暖花开的世界日夜在蚕食他的心。但是我依旧佩服这个失败的政治家,至少他袒露了自己的真性情,敢作敢当。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一个五光十色的理想,他们也每天念念不忘要去实现了伟大的抱负。只是,就在自己的念念不忘中,理想被磨成了尘埃,就那么随风飘走了。于是那些人,就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般,活不出自己原来的模样。他们的生命里,记载的都是别人的往事。多么幸运啊,孔子就不是这样。他的目标就是定得比别人高,那么,纵然他失败了,他的失败也比别人高尚。或许,不去计较他的失败,他也只是一个追梦的孩子。
孔子当然失望啊,还好他也依旧很坚强。孔子讲学,传授思想,用能想到的可行途径来一步一步为他的理想世界铺道路。也许,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儒家思想以及《论语》却成为了传奇。一代一代,闪烁在夜空里。
孔子说,因材施教。好的教学方法是用五十个方法教一个学生,坏的教学方法是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学生。孔子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形状来雕琢他们,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所长之处在哪里。而现在,这种情况太遥远了。没有老师这么有能耐去施展自己的浑身解数去对付每个毛孩子。他们分身乏术,于是我们只能变成了传送带上的半成品,眼睁睁看着自己往尽头的火坑里跳。至于最后跳成个什么样子,就看自己的造化了。弄个不好,火坑里就蹦出个老孙来,自己出逃,鹤立鸡群,给我们一个仰望的身影。比如,韩寒。我想,要是韩寒在古代,孔夫子多半会欣赏他,会顺着韩寒的纹理来描画他。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今天,差不多化成了一个泡影。所有的人都愿意赞同,所有的人却没站出来呼喊。我们只是在火堆里跳舞而已。
孔子这个教育家,创造了意义非凡的教育传统。而于此,我们心照不宣,又惺惺相惜。
比起实在的形式,思想恒久远,一个永流传。社会虽然在法律的约束下平稳发展,但是若要更进一步,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思想的无形约束。法律的约束对人是被动的,道德的约束对人是主动的。看现在社会,的确有些不伦不类。孔子还好没看见,要是真见着了,还不得又大喊一声:“我要恢复周礼!”孔子尽力培养君子,尽力将学生培养成“人”,也是希望社会能逐渐走上阳关大道。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孔子心中的春暖花开的世界。只是我们好像还是只能让这个老人家失望一下。明理的人很多,讲理的却不多啊。唉,有句话说的好:“你跟对方讲道理,对方就耍流氓;你跟对方耍流氓,对方就讲道理。”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孔子的思想,是在尽力净化我们的劣根性。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多想想《论语》,多历练身心,多沉淀自己,就能离高尚越近。我们都是冰山下的火种,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可能,要是甘愿沉沦,那么火种也会被冰水浸透的。
只要熟读了《论语》,即使不加深入研究,我们也能汲取到无尽的营养的。只要自己愿意向君子靠近,那么就会逐渐变成君子,在心里埋下仁德的种子,收获的将是澄澈的人生。《论语》,是面镜子,但愿每个人都能在那里看见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