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08-24 16:4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音乐之声》观后感
记不得第一次看《音乐之声》是什么时候,大概还是个小学生吧!可能因为年纪小,留存在记忆中的是那首动听的《123》和那幕可爱的木偶剧。
成年后,偶尔在电视中再次观看了《音乐之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芳草萋萋的绿草地,一派美丽的异国风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位能歌善舞的女教师,一幅和乐融融的画面;美妙的歌曲,感人的情节,爱国的情怀,一部经典的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再次重温了《音乐之声》是因为想从中找出值得在教学中借鉴的东西。我想很多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注于玛丽亚。因为她用自己的爱心,让孩子们的家庭教师个数终止于12个;因为她用自己生动有趣的教学,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殿堂畅游;因为她的率真,把快乐传递到了这个家庭的每个人身上。而作为教育者,更是会把她的教育方式与舰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从中提炼出教育良方。
然而当聚光灯打在玛丽亚这个家庭教师的身上的时候,是否有人思考过,玛丽亚在影片中也是一个修道院的“特殊儿童”,是谁指引她活出了自己?是那个台词不多,容易被人忽视的配角——修道院长。而我就想从这位老者的身上去挖掘一些教育元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影片开头,全景展现了阿尔卑斯山区如画的风光,而玛丽亚则是去掉了修女头巾的束缚,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放声歌唱,与自然对话。巨大的画面张力,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了玛丽亚向往自由的心。而紧接着呈现的肃穆的修道院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开阔与闭塞;阳光与阴暗;自由与约束……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修道院中展开。玛丽亚这个被修女称为骗子、小丑的女孩,在她们眼中举止过于轻浮,是修道院中最不合格的修女。在众多修女的谴责声中,是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妄想“钉牢一片浮云,让海浪停留在海滩上,把月光留在掌中”,玛丽亚不适合修道院,但是她会在修道院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通过一番谈话,院长了解到玛丽亚来修道院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被修女的歌声感染了,也许天真的她并没有认识到歌声背后的生活究竟是不是适合她。于是,院长为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到舰长家做家庭教师。
事实证明,院长的决定是正确的。虽说被这个家庭的孩子接受困难重重,但是乐观开朗的玛丽亚还是坚信院长曾经说过的话“当上帝关闭这边门时,一定会在彼处开窗。”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她很快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孩子们的心。而她的特长——唱歌,更是为这个沉寂许久的家庭带来了生气。
玛丽亚的特殊缘于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当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就能活出精彩,院长并没有用修道院的规则强求她做不适合的事情,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她的特质,从玛丽亚的人生发展着眼,“对症下药”。由此,我联想到了杨一青校长说过的话,他希望学军小学的老师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从孩子的终身发展入手,不要只执著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能发掘学生的特长,要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学校有个游泳的好苗子,其水平在全市也数一数二,每天需要去参加训练,但是该生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老师非常苦恼不知道该不该让他去训练,还是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但是杨校长则全力支持孩子去训练。他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孩子比较弱的学习上,事倍功半,还不如让孩子去参加他自己感兴趣的游泳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跳高冠军朱建华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作为教育者要会慧眼识人,为他们找寻最适合他们终身发展的教育路子。
影片中修道院长的第二次出场是玛丽亚因为不敢面对舰长的爱而回到修道院后。她再次用慧眼觉察到玛丽亚的变化,并且真诚地告诉她:修道院不是用来逃避的。她鼓励说:“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僻路小径,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年一直下去。”于是,玛丽亚重返舰长家,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确,当我们的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中迷失了方向,则更需要我们像院长那样用慧眼发现,用真心引导。
我想:当玛丽亚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会感谢院长。也让我们记住这位慧眼识人的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