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红
——我之国防观(一)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安全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即我国的国防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是防御的而不是扩张的,是主张和平的而不是主张战争的;我国的基本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正义战争必胜的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先进的而不是过时的。
但是,战略方针正确,战略思想先进,并不等于在战术上就可以赢得战争。在看到优势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存在的问题,努力缩小与西方军事强国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根据我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研制有针对性的防卫和进攻性武器。
从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以后,世界上又陆续爆发了四场局部战争。一场或几场局部战争的胜负对于我国来说,并不重要,战争所反映出来的未来战争的趋势和特点才是最重要的。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仅在军事思想上、在地理环境上优于那些发生战争的国家,而且在民族文化方面,在政治、军事基础方面也远比那些国家要强,因此,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
在坚定必胜信念的前提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下,我们要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不希望与人为敌、以邻为敌,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但是,中国人民并不惧怕战争,为了保卫和平,为了不爆发战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有战则必胜的实力。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决策下,成功发展“两弹一星”的经验非常正确。不求所用,但求所有。有,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就意味着和平。
现代化的军事对抗一定要有高技术手段,但是,不一定都采用高技术。要依据国情、国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制胜武器装备,对抗不是全方位的,但是对抗的空域和方法应该充分地、创造性地加以想象。
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基础建设,掌握尽可能多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胜武器装备技术和手段。须知,国防关键技术和高技术武器是引不进来的,必须靠中国人的自力更生和加强基础研究并努力创新才能获得突破。
在大力发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武器装备,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花钱较少,收效较快。
从科学与技术创新规律来看,军民技术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因此,采用开放式的军民结合模式,充分发挥全国的科技力量,既可以使大量民用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适时地转为军用,从而促进国防科技的跨越发展;也可以将武器装备研制中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向民用工业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军民结合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有利于增强军民兼容和平战转换的能力。
在和平年代,军品不可能做到大批量、大规模地生产,而民品却可以做到,规模化生产可以使产品的可靠性得到完善和提高。提高军品的可靠性应该借助民品生产的技术和经验,而军民结合恰恰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架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国防建设集中体现的是国家政府行为。军民结合发展国防科技的方针蕴涵着国家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高度协调。
人民战争的基础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有组织、有规模地开展人民战争。反之,仅靠民族精神自发地反抗外来侵略,那是无奈之举,是很困难的。我们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近二十几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巨变和国内的和平环境,我国国民的国防意识有所淡漠,加之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也有所减退。国家生存发展要靠两方面的实力:一方面是经济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国防。著名的光学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说过:人要生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吃饭,二是空气。人三天不吃饭死不了,如果没有空气,几分钟就要出问题。国防对国家的作用,就像空气对人的作用一样重要;而经济对国家的作用则相当于吃饭对人的作用。如果在军事上受制于人,远比经济上受制于人的压力要大。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理智地提出我国的国防发展战略,同时,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观念教育。
我们拥有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人民军队,这支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联,休戚相关,世界上任何敢于来犯之敌都将葬身于由这样军队和这样的人民组成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