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调查报告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电影消费态度调查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7-30 06:2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电影消费态度调查
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形态自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4年征程,而世界电影史自卢米埃尔兄弟开创至今也只有短短的113个年头。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拥有了许多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电影随着世界电影技术的革新,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经历了黑白默片、黑白有声片、有色电影,一直到如今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出的数码电影。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在理论上来说应该较为成熟。这里的成熟是与世界电影产业的总体水平来比较的,包括着电影技术的成熟;电影风格的成熟;电影制度的成熟;电影制作、发行以及电影市场的成熟等等方面。但客观来讲,在在许多方面上来说中国电影尚且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甚至在一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还差得很远。104年带给中国的并不只是电影业的发展,同时还有不断严重的中国电影业的种种弊病,这些弊病很多已经根深蒂固且对于中国电影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这其中有人为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有市场的关系还有许多林林总总的事情困扰着中国电影。
今年来,进口大片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主角。在电影院的看到《2012》,《阿凡达》,《盗梦空间》等电影,在一流设备的电影院,欣赏到的每一个精彩画面,令人震撼。虽然大片欣赏到它独特的味道,但是国产影片的处境如何?老百姓对此又是怎么看的?于是,针对这些问题,对一些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看进口大片比国产片过瘾

  调查结果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更爱看大片;37%的被访者则更喜欢国产片;另有两位20多岁的年轻小姐告诉记者对进口大片和国产片同样喜欢。看来,进口大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居民更加偏好进口大片,65%的男性被访者表示最爱看进口大片;而女性居民中的这一比例要小得多,仅为57%。从年龄结构上看,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进口大片的主要拥护者,在这一年龄段中72%的居民表示更爱看进口大片;而51岁至60岁的中老年居民则是国产影片最忠实的观众,表示更爱看国产影片的比例达到了54%。

  对影片的偏好  男   女   总计

  进口大片    65%  57%  62%

  国产影片    35%  41%  38%

  无所谓     0%  2%   1%

  总计      100% 100%  100%

 ■进口大片靠好看取胜

  进口大片是靠什么取胜的呢?我们的调查表明,90%的观众在选择影片时,更加看重影片的内容是否好看,而并不是看影片究竟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片,也不是先看票价多少再做定夺。这充分说明国产影片在和进口大片的碰撞中败下阵来并不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货色不足,老百姓都是识货之人,当然挑好的看了。从影片类别上看,虽然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从整体上看,生活片、喜剧片、动作片还是最受观众喜爱的种类,分别把这三类影片作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比例分别为26%、26%和24%。不同性别的观众喜爱的影片类别有所不同,男性观众最爱看生活片(27%),女性观众则更爱看爱情片(31%)。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有不同的口味,20岁至30岁的青年人最爱看动作片(29%);20岁以下(43%)和41岁至50岁(36%)的观众最爱看喜剧片;31岁至40岁(44%)、51岁至60岁(46%)和60岁以上(67%)的观众最爱看生活片。 4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近期将上映的影片;只有28%的受访者知道最近将要上映的影片;另有25%的居民表示知道一部分,但不全知道。看来影片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了解大片信息的渠道中,报刊和电视排在前两位,分别有63%和60%的居民选择了他们。另有16%的居民表示通过影院广告了解到影片上映信息,其他渠道还包括互联网、广播和朋友及家人介绍。59%的受访者表示将有选择地观看大片,29%表示不准备观看近期上映的大片,只有13%的居民表示将观看近期所有大片。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大片最重要的观众,只有8.57%的这一年龄段的居民表示不看近期上映的大片;而40岁以上的居民对大片的兴趣明显降低,60岁以上的居民表示不看近期大片的比例高达67%;50岁以上的居民没有一个表示将观看近期上映的全部大片。对目前进口大片的数目,43%的观众认为比较合适;38%的观众认为太少;18%的观众认为过多;1%的观众表示感觉不出来。
 ■是VCD抢了影院的钱

  观看大片的方式   男   女   总计

  看VCD       64%  51%   59%

  去电影院      36%  48%   41%

  没看过进口大片   0%   1%   1%

  总计        100%  100%  100%

  在观看大片的方式访问中,59%的居民表示观看大片一般是通过VCD;去电影院观看大片的居民只有41%。看来大片虽火,烧得却不是地方,VCD的光芒盖过了电影院。原因何在呢?选择观看VCD的观众中,44%认为VCD的观赏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34%的观众把原因归结为便宜;还有人表示VCD可以反复观赏,可以与家人及朋友共同欣赏和随意品头论足,这都是在电影院无法达到的效果。电影院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观众的矛头并未过多地指向影院的硬件设备,48%的观众对影院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40%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2%的观众对硬件设施表示不满意。受到指责最多的是票价问题,67%的受访者表示影院的票价太高,难以承受;而影片的配音不好以及环境卫生、服务等也是让观众远离电影院的原因。
■电影票价应在20元以内
影院票价定位在多少比较合适?超过2/3以上(69%)的观众认为进口大片的价格应定在10-20元;59%的观众认为国产片的价格不应超过10元。国产影片该如何提高与进口大片的竞争力呢?42%的观众认为应该把影片选题及情节设计放在第一位;18%的观众认为演员的演技亟待提高;16%的观众认为急需加强影片的后期制作;对导演水平、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观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想,在不就的将来,随着电影的商业性越来越强,以视觉冲击力为卖点的高技术水平的大片的拍摄会越来越多。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将分账比例定在了大约是电影厂商、电影发行单位、电影院线各占33%左右。也许我们可能会去说这样的平均分配是不是太缺少科学性,点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西方国家比中国在大片的拍摄上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值得欣慰的是,最近有消息说广电总局将要将国产电影电影市场分账比例提高到43%,这对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以想象电影院线会通过欺瞒票房等方法保证自己的盈利,这就又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之上,中国确实需要有一部自己明确的电影法了。
中国电影产业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很大,并不是简单的一次社会实践就能够弄清楚的,也不是单纯的一次社会实践就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体制问题并不是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挑战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网络。在问卷调查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受调查者对于最后一次进电影院所观看的电影依然停留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但是最喜欢的国产电影或者是外国电影很多都是不久前才在电影院上映的新片。造成这种现象的我想应该是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花费远低于电影院票价的成本来观赏一部电影。对于中低收入的大部分工薪阶层或者是没有收入的学生阶层而言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电影流入网络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快或者说是最具有时效性的一种应该算是影院盗映了。面对如此普遍、直接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侵犯,但人们却发现很难找到一种做出制止的法律凭据。在我去电影院的观影经历之中我就遇到过很多种这样的情况,多台摄影机同时明目张胆的进行盗摄,但电影院工作人员站在一旁却无能为力。针对这个问题电影工作者再一次呼吁电影立法。但我想,电影立法固然很必要但并不应该把它当做解决所有电影产业问题的万能钥匙,只是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这个挑战可以说是最大的。网络的普及与电影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算是可以彻底制止盗摄现象也只能是推迟了电影从影院放映到流传到网络的时间而已。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又怎么能组织电影的网络化?我们在义正词严的发出号召,要人们走进电影院时,我们自己也在通过网络观看着一部又一部的电影。一些网站的搜索之中已经自动屏蔽了关于新近上映的国产影片的搜索结果,但基本每个人都知道,这种做法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的。面对着电影网络化的挑战,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去阻断,而是在于正确的疏导,或者说是在于中国电影行业乃至于整个世界电影行业如何从自身方向找到应对的方法。是否可以使网络付费放映成为电影放映机制的一部分?如果真的这样,广大的电影院线该何去何从?如何制定网络电影收费的方式与水平?如何面对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电影收益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这是我们已经需要做好准备去面对的。电影的网络化也体现在对于电影制作的平民化: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提高、电影知识的普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很少的投资、一部手持DV机、群众演员、一个三脚架、家用电脑软件剪辑、网络协同制作、网络传播,这些就能够构成一部电影从拍摄到传播所需要的全部过程。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与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去相信网络对于电影的革新并不会亚于电影声音与色彩的介入。基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悠久历史与中国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革新会首先在中国电影产业之中展开。甚至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很快就会到来了。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也许法国的电影市场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在法国,凡“经营”电影都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回馈。在法国的电影中心,专门有一个为本土电影设置的“户头”影院要将每张电影票的11%交回,存入这个户头,来年再为其它法国电影拍摄所用。另外,因为电视台也会使用电影的影像资料,所以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每年要将总营业额的2%到3%也交给电影中心。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要求使用电影影像的网络每年也要交纳一定的营业收入,用以保证法国电影储备金的充足。后备资金循环系统的建立,至少保证法国电影界可以定期有年轻导演出现,保证电影产业的长盛不衰。我想如果引入这项制度,对于弊病缠身的中国电影产业也许会是一个福音。
本来我想为这篇社会实践报告加上一个比较悲观的结尾,毕竟已经有那么多专业的电影理论者提出了大量专业的理论,但如果理论到最终无法得到实现,那么再多的理论也是无价值的。但最近的一条新闻却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中国电影网发出消息说:自2004年开始拟定的《中国电影促进法》已经最后定稿,并送交国务院审核,并且提到了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可能。虽然来得晚了些,但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崛起的征兆。于此我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我在中国电影产业充满弊端的现状后面看到了它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电影一定会以它独有的魅力屹立在世界电影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