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2-25 05:5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高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大转型时期的社会,不免存在着传统道德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身心正在发育、价值观逐步形成过程中的中学生们。因此通过健康多元的课外休闲活动,可以在多变、多元的社会文化下构筑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外休闲活动
前言:
近年来,随着客观社会环境的逐步变化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逐渐认识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社会进程产生作用的同时,开始探求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价值趋求,积极有效地培养青年一代,使他们成为21世纪社会中的有用之才。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开始走向成熟、人生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他们性格活泼,有着强烈的个性发展愿望,对新事物敏感,乐意参加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而健康多元的课外休闲活动是健康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健康多元的课外休闲活动安排比较自由、环境比较宽松,能培养高中学生和谐的人格;健康多元的课外休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高中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促进了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中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持续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据统计,人的一生假如能活到80岁,那么共计有70万个小时。其中休闲时间占49.7%,睡眠时间占33.3%,上班时间占11.4%,在校学习时间占3.9%,自学时间占1.7%。
以上数据说明:学会休闲,提高休闲质量,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休闲为补偿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提供了许多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身体放松、娱乐竞技、欣赏音乐和走进大自然等活动,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学校的课余活动并不等于是休闲活动,然而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心,逐步培养自发、自治的活动,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潜能。课余活动里学的课程,如音乐、美术、工艺、健康教育、体育等各项内容,可以提供我们现在以及将来的休闲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休闲活动,在时间上有多少之别,在内容上有“健全”与“不健全”之分;时间的多少固然不可忽略,哪些人参加哪些休闲活动也是重要的问题。无论你选择体育运动或是音乐活动,还是舞蹈、戏剧、美术、创作、野外、收集、服务性等活动,当它能带给我们创造的喜悦、新的经验、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身心的放松、服务的乐趣时,才能算是真正的休闲活动。
为了了解我市学生在学校应如何与休闲活动关联起来,在我的这次教育见习期间,我在温州中学专门作了一次高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问卷调查。调查如下:
总结:
随着新工时制的实行、法定假期的增加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生每年累计在校时间缩短,课业负担逐步减轻,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获得了享受更多休闲生活的权利。教育是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休闲时间增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实施“休闲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休闲目标和态度,获取一定的休闲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休闲”是中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休闲是青少年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处”和休闲活动的自由支配是学生人格和谐、平衡发展所必需的。在休闲时间内,每个学生可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认为有意义,带有极大审美成份的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真实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休闲活动中,学生受家庭成员、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不同于学校的影响,这些影响同样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休闲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物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主导作用下实现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兴奋与抑制的规律。学习材料的难度过大,分量过重,时间过长,形式单一,都会使大脑皮层从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使学生产生疲劳。经过一个星期高度紧张学习的学生,在周末疲劳感更为明显,普遍伴有乏力、瞌睡、反应迟钝、情绪不安、厌学、视力下降等现象。我国中小学生目前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大于他们身心所能承受的标准,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地学习,使得学生疲惫不堪,体力和脑力都急剧下降,他们的身心需适当的休闲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双休日能够保证中小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放松一下超负荷了一周的身心,实现生活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合理地利用时间,科学地安排休闲,选择丰富多彩而又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模式,达到张、弛有度,学、玩结合的目的,从而获得积极的休息,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
2、休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与个体社会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过程制约着社会化过程,也受社会化的影响。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目前,中小学生一方面在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学习,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化的空前缺乏。他们除了课本知识,所知甚少,学生沉甸甸的书包中,除了课本就是习题集。很多中学生连一本中外名著都没有读过,缺少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显然,学生不读书的责任,并不在学生。优秀课外书籍内蕴的知识性、审美性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被单调而枯燥的学习生活笼罩着的青少年也渴望读书。休闲时间,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可扩大视野,增长新知识,弥补课堂知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时间差”。同时还能培养自学能力,锻炼思维能力,丰富想象能力,提高文化修养。而所有这些,恰恰又为学生学好各门必修课准备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3、休闲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学生获得多方位的角色互动,这些多种角色间频繁的相互作用,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将学生的交往囿于极其有限的校园范围内,使学生视野狭窄,能力发展自足而片面。人的个性发展离不开人的交往关系的多样性。休闲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超越学校砖墙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在休闲中,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了解自己应学些什么,在与社会成员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同时,休闲还为存在性格缺陷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校正的机会,让他们在多维度的交往和互动中克服性格的缺陷。
4、休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自身也是促进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化并不是一个一到成年即完成的一竿子到底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连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许多教育家指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中小学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时期。学生在休闲中能获得独处时间,用以冷静地思考个人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他们能根据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主动进行自我检讨与比较,能自觉按照社会规范要求和自身需要,适应社会角色要求,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实践证明,从担心“闲则生非”的传统教育观念出发,企图以大量的课外作业填满学生主动而活泼的发展空间,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
5、休闲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即:个体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行为、态度符合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达成一致,一方面又总是会使自己有别于他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社会化和个性化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作为受尊重的、有别于他人的个体进入社会。
学校生活具有强制导向性。因而学校生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可避免有一定的约束,其在学生人格的职业化过程中,有可能使人片面发展。因此,许多教育家都提出要保证学生有一定充分自由的时间。当学生受约束的、单调的、被动的活动减少,由被制约性走向自主性时,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就会成为可能。休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范围广泛,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休闲时间内的学生,能自主支配时间、自主选择生活内容,因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由地开拓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6、休闲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休闲生活质量的保证。
休闲完全是个性化的,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是,如同任何事物一样,休闲也有两重性,人的素质不同,对待休闲时间的认识和行为也就不同,从而在休闲生活中表现出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有益与无益、有效与无效的区别,进而表现出不同的休闲生活品位和质量。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休闲教育就是要有目的地促使学生追求文明、健康的娱乐方式,调节情绪,消除疲劳;获得开展各种休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认识休闲中的自我;系统地培养休闲情趣,明智地、个性化地安排休闲生活,提高对休闲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休闲生活质量。无数事实证明,休闲时间为人的智慧和技能的开发提供了最优条件,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只要不让这些时间溜走,他就一定能在有限的休闲时间内获得主动的、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但从中小学生现状来看,尚有许多令人堪忧之处。目前中小学生的素质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其原困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是从“学习能力”的单一维度来理解和运用“发展”的概念,将学习的价值定义为“掌握”和“应用”,而不是在于“创造”,为创造而学习,为创造而应用,从而忽视了学生其它各种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知、情、意、行各个层面的发展,以及忽视了集体氛围、个体学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很大部分是在休闲时间内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休闲时间实现的,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素质缺陷,诸如不关心时政,高分低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体质下降,人格不健全,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均与学校剥夺了学生的休闲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从发展学生的个性来讲,休闲也许更重要、更积极。因此,我们的育人观念要全面,不能狭义地理解只要按教育常规上好文化课就完成任务了,而忽视了另一种课堂,即中小学生的休闲教育。如果是这样,从教育工作的育人职责而言,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放弃的也许是更重要的。具有较大时空自由度的双休日,为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供了契机,学校、社会、家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休闲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把养成教育、规范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使素质教育更全面、更丰富、更完善。
学校实行双休日,从表面上看是休闲时间多了一天,实质上,它对教育的影响远不仅如此。休闲时间的增多,必然会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计划、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的诸多变化。学校实行双休日的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效益,保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教法,保证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充实发展自己,促使课堂教学走出低耗重复、加班加点的老路子。但是,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学校仍关闭大门,生存于为应考服务的单一的教学体制和升学模式中,对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更谈不上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的指导。学校教育如果撒开休闲,单单研究“教育”,哪怕是包含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也只能算作半个教育,因为它忽略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发展,个体的社会化,忘记了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必然同时也就是休闲者。当然,你也可能将学生除食眠外一刻不停地固定在课桌前,但这种做法的指导思想实质更是人的异化、学习的异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因此,对教育的研究必须补充以休闲教育的研究,它不但可以纠正我们在衡量教育发展程度,选择发展目标时极易犯的见分数不见人,见手段不见目的的错误,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一个崭新的高度,制定和执行一整套必要的、可行的、更加符合人的本质和社会性发展所要求的政策、制度、条例。休闲教育使整个教育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开拓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教育科学理论,使人们对教育形成一个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综合性的教育研究创造了条件,并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建设性构想。
现代教育一方面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使学生有自由自觉的活动,不能因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忽略准备期中的学生活动,也不能因为为未来生活准备而使学生现行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相脱离。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除了进行严谨、规范的学科教育外,还要提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提供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使教育生活化,这样,才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也才是活生生的人。
由于课堂教育的整体性、统一化,多数学生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显示其共性,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由于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学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学生成长中的差别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外拉开的。因此健康多元的课外休闲活动,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闻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祖晶-《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教育评论-1998年
教育部-《(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实验稿)解读》-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考试》,2000年第5、6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