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而后努力 学做事更学做人
出于数学老师的本能,我这样给“教育新秀”下定义:“不固守以往,主动追求更好的年轻老师的集合”。其实,如果把年龄的限制除去,我们每一位七中人几乎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这个奖项的颁发,并不只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在倡导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更好”的七中精神。今天,在这种大环境下,回顾自己的小经历,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知不足而后努力,学做事的同时更学做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当时的校长不愿意要我,皱着眉头说了这么一番话:“学生欺负三种老师:一是个儿矮的、二是年轻的、三是女的。你都占齐了。”说得我有点自卑了。这个外形,干点儿啥是不容易。但是,我肯付出多于别人的努力。知努力,也得有个方向啊。根据自己貌不惊人的特点,我开始的努力方向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有时会根据所授知识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尝试着做了几节公开课,竟意外的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肯定。我渐渐有了自信,虽然不能弥补身高之短,但总算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不能避短,不妨扬长。
进入七中,是我工作方向的一个转折点。这里一个班的优秀生,比我们原来整个学校的还要多。用以前的教案,学生吃不饱。我反复修改知识缺漏,积累了不少课外题。备课的重点由“怎样教”调整为“教什么”。前者关系到课程是否有吸引力;后者决定一节课是否有效。习题做多了,学生的成绩也上来了。我自己也由担心能否立足的“关注自身型”教师,转变为“关注课程型”教师。
如果没有那次王校长的随堂听课,我可能一直都对自己很满意。那是一节数学习题课,我讲了一节《优化设计》上的题。课后,校长说:“你们就这么复习呀?”。把我的两位组长批了一顿。过后我一直在琢磨:校长为什么没有正面给我评课呢?后来李老师给我们作培训,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做题后适时小结。我忽然明白了。习题课也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不能杂乱无章。不是学生哪道题不会就讲哪道,而是筛选出能体现这节课主旨的题目讲。说来容易做着难。日复一日,晚上坐在灯下看书,真的很熬人。苦读的经历,使我对一些东西就很有感触,甚至于听过就能记住。比如今年从校长那儿听的这么一句话:“当思想清澈透明的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形式中时,才是一节好课。”这话,过去听我可能不懂;现在听,以为其深得教育之妙;将来,我还会发现新的内涵。
回顾专业成长的过程,我追求的目标在不断的提高。从“创设情境”到“多做习题”,现在是“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由此来看,我们青年教师要想进步得快,除了刻苦钻研,更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
今天如果只谈业务,同事们对我还不够了解。虽然我已经三十三周岁了,但待人处事还和我的长相一样,很幼稚浅薄。刚到七中时,我只知埋头备课,跟同事们的交流很少。面对新环境,最先想到的是竞争;见到新同事,最先感到的是敬畏。但一些事情慢慢的填满了我的记忆。刚来时我没有教材,常老师把他的书给了我。一天下班了,我被锁在办公室外。刘老师专程给我送来钥匙。我外出听课,吴老师和秦老师本只负责代课,却帮我把考试卷都判了。还有许多……我没帮过人家,人家却无保留的帮助了我。最打动我的是,我做错了事,同事们没有旁观,而是诚心的提醒我。那一刻,我心里先是一惊,后是一震。惊的是自己的错误,震的是同事们的胸襟。那是把我当成自家人,发自心底的接纳和包容。我真是很幸运,能遇到工作上的导师,更有做人之楷模,共事之挚友。我在心理上和我的集体融在了一起,深深的感到团队合作对个人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想表达一个心愿:我们七中人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是先来的还是后到的,组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要靠团队的帮扶,愿我们每个人都有大胸襟,共同做好一件大事业,托起七中的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