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中职职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讨论导入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研究是什么?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怎么做?
延迟满足实验:
20世纪70年代 Walter Mischel 美国斯坦福大学
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现在,你们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2、内容揭示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解释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Eg:穿黄色衣服的幼儿沮丧地靠在墙边。 ×
穿黄色上衣的幼儿靠在墙边,眼睛望着地板,嘴角下垂。 √

2、发展性原则
曾经的“坏”孩子 → 如今的好孩子
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实践性原则
理论对实践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实践决定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理论对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可以避免盲目尝试或肤浅的经验之谈。

4、综合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任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不能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对幼儿的身心造成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
Eg:华生 儿童恐惧条件反射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了条件反射对一个8个月的名叫阿伯特的幼儿做了情绪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实验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实验开始时,使阿伯特习惯于白鼠及一些带毛的东西,此时他显得很高兴,毫无惧色。然后开始在白鼠出现的同时用重击铁轨发出高声作条件反射实验。几次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开始表现出对白鼠惧怕。他不仅怕白鼠,还怕其它带毛的东西和动物,如兔、猫、狗、刷子等。后来,由于阿伯特生病和其它原因实验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但到1924年华生又有机会进行了和上面一样的实验。实验证明,惧怕的情绪也可用条件反射方法消除。

三、强化知识点
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1.观察法
含义:
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
作用: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进而客观地评价幼儿。
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程序:(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客观性原则——客观记录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观察者本人的能力状态。
Eg:两个3岁的幼儿,一个话说得很流利,一个话说的结结巴巴,为什么?
→ 年龄因素:3周岁300天vs三周岁1天
身体因素:身体健壮vs苍白瘦弱
家庭因素:家庭欢乐多交流vs父母沉默寡言
教养方式:鼓励表扬vs呵斥批评

有效观察的条件——“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划、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描述性的文字、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基本的观察形式:
(1)轶事记录
选取一件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
Eg:幼儿玩玩具——单独玩or合群玩——性格孤僻or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依据观察的目的,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3)事件取样
对要考察的特定的行为、事件进行观察记录,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时才做记录,不受时间的限制。
(4)核查表
事先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单,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做记号。

四、自学能力
作品分析法
含义:
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作用:
(1)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2)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者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作品分析:
请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后作业。

资料推荐:
《心理画外音》严文华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德]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Rose Fleck-Bangert)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绘画心理学·万千心理: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美]格罗姆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五、练习
1.复习全课内容,并预习17-19页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3.思考并回答:举例说明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请以本章图1-1中的三幅绘画作品为例,分析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章首案例,给张老师提供一些科学建议。

教学后记:
本章知识内容是本课程的奠基部分,比较抽象,且知识点较多。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必须注意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利用本学科各种经典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广度。从上课的课堂氛围及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同时自学内容部分也进一步考验了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部分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学力状况,为后面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提供不同学习难度内容与计划打好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