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化学初中化学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魏壮伟  运城学院应用化学系

帮助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化学教学理应承载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本质基本观念。本文以课题《质量守恒定律》为例,详细说明了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思路: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思维活动和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教师显性的教学话语来帮助学生体验在有关“定律”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科学本质。

学生已有知识:

1.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

2.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回顾人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历程,说明该定律产生和发展的实质。

教学策略:

反思性探究活动和科学史料显性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我们已经知道,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在电解池中水通电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等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比如,虽然我们知道水能电解成氢气和氧气。但却不知道,如果我们要制备1千克氧气,需要消耗多少千克水才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

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第一阶段:运用已有知识推测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能是守恒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已有知识,推理得出结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