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常用文档作文我的中国梦

中国梦教育梦演讲稿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7-08 20:2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中国梦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段对教育的论述,每一字内涵深刻,每一句责任重大。
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2011年9月1日上午,中国2亿中小学生共同上了《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幸福”。课上杨利伟、邓亚萍等知名人士还共同宣读了中国首个儿童宣言--《中国少年儿童幸福成长宣言》,强调快乐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表示: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我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践行幸福教育一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国家层面来说,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梦雄壮交响中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最终到幸福起来……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人生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也是中国教育梦的核心价值。
从区域层面来说,“美丽、幸福”是西湖区的名片,为了让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提升群众在西湖区生活的幸福感,提出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目标,西湖区区委书记王立华说“为西湖人建设一个‘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美丽幸福家园,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统一,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活在西湖的幸福感,这也是我们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最终落脚点。”
教育层面来说,践行西湖教育梦--“人的全面发展”的幸福教育,让师生播种幸福、传播幸福、享受幸福就是践行十八大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在践行西湖教育梦、实现中国教育梦的道路上,我们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何为?作为进修学校的总支书记何为?作为统领区域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何为?钱志清局长在《论教师成长》一书中特别论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西湖区的教师没有职业幸福感,学生没有童年幸福感,那何为“教育”?又何为“西湖教育品牌”?要践行西湖教育梦,实现中国教育梦,我认为:
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所以说,学校始终要以使人幸福为终极目的,幸福的失落只是教育路上的一个岔路,但终究是要走回幸福之路上来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思考:幸福为何?教育为何?幸福教育又为何?
对幸福的寻思和追求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刻反思。对幸福的追寻不是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个部门特有的权利,每一个想搞好教育的人和每一所学校都有这个权利和责任追寻幸福。作为进修学校党支书记,我不禁深思,“幸福教育”从哪里来?要走向何方? 进修学校要创建“美丽幸福的研究院”又如何思考与实践?它的定位是什么?它的功能在哪里?我们要确立怎样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教育本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绽放出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实然存在,一种应然追求。

其次,要深刻理解与处理好幸福教育的三对关系
1.“快乐”与“痛苦”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我认为: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他可以经历痛苦,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之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总体上仍然是快乐幸福的。
所以,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享受,感到人生充满着希望和快乐,并愿意长期维持这种状态的心情。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有理由相信,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是技术手段可以到达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
2.“成长”与“成功”
义务教育阶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但是,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达到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幸福教育定位就是关注孩子成长路上的“成长”状态,而非成功的结果。如果把整个人生当做一次长跑的话,在长跑的过程中,你遇到了高手,被人家甩得很远,不能着急,不能乱了自己的方寸,该怎么跑还是怎么跑。记住,不要在乎中途的快慢,最后胜出的人才是真正得胜者,是真正的成功。我以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受教育者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我实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
成长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如同《中国少年儿童幸福成长宣言》所说“自信我要自信,相信并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超越我要超越,只跟自己比,超越自己就是赢。”
于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人,他们虽然现在还未完全成熟,但是他们是具有潜力的,他们的发展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所以我总是在想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如石钟英《教育哲学导论》中说到“人的存在与教育的关系时指出:作为人他是有存在的意向性、存在的文化性、存在的时间性、存在的语言性、存在的独特性等几个方面作为人的存在特征。我们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生存的教育”,而应该要上升为“存在的教育”。
3.“当下”与“未来”
幸福有未来和当下之分,如何处理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对我们人生的拷问。当下的幸福更多的是指我们近期能感受到的情绪体验,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令自己舒坦,令自己所在乎的事物走上正常的轨道,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就能说我们生活在幸福中,在体验着幸福。而未来的幸福,对于当下来说,是一个虚无的存在,它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是我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强烈预期和美好愿景。但它是我们当下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我们目前所努力奋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想要获得未来的幸福。当下与未来的幸福都是我们要把握的。没有当下幸福,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对未来幸福的追求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而如果没有对未来幸福的追求,也会大幅度降低我们体验当下幸福的能力和动力。
但是,现代人往往追求未来的幸福更胜于对当下幸福的关注。因此,站在教师这一岗位上,我们既要关注孩子们“当下”的幸福,更要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幸福。波兰伟大教育家亚努斯茨.科尔扎科在他的著作《如何爱孩子》一书中强调,孩子应享有三种基本权利,即展现自我的权利、享受今天的权利、决定自己生命终结的权利。
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既让孩子们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又保证他们现实的幸福感受,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我们绝对不能“为了学生的幸福”而滑向“剥夺学生的幸福”的危险边缘。
正如刘次林所说,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实然存在,也是一种应然追求。教育,从其目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幸福能力;就其过程来说,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所以,教育和幸福的关系就呼之欲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孩子获得幸福。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
第三,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做幸福的活动。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出于职业良心;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后两者是一种“自律”的取向。幸福教育就是为教师成就幸福,就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我的幸福生活是从每一个早晨开始的,当我一大早站在大厅迎接我的孩子们,孩子们一拥而来,抱住我的腿,拉住我的手,亲住我的脸的时候,我幸福的“24小时”就开始了。所有压力都化作动力,无私地投入到紧张而又愉快的学校工作之中。天天如此,几十年如一日。我始终认为,能够把工作当成幸福的人并不从奉献中感到有什么损失,实际上,她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奉献,她只从工作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幸福。相反,那种口头上总是说自己在奉献的人,他的奉献精神最差,因为他总是感到自己吃亏了,故而她是不幸福的。
生活中的许多不幸就源于不能在奉献与索取之间保持平衡。有幸福能力的人不是消极地把幸福看成是结果的、静态的、有限的东西去消受,而是把享受用创造的形式体现出来,将创造幸福的过程就当做享受幸福的过程,所以,他的享受是积极的。如果幸福只是一种结果,它将在人的享受过程中逐渐减少,而如果幸福是一种过程,享受的过程就与创造的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幸福便越享受越丰富、越生长。对于教育中的教师来说,教育的过程既是创造幸福、也是享受幸福的过程。
我们知道,教师一旦把工作扎入“我的”生活之中,与“我的”价值观、教育观、个性融合起来,才会像热爱自己一样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使角色积淀成个性,达到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相统一的境界,才会越来越感到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着。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其实,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真心认同的幸福观才真实地感受到幸福的。幸福能力是指人的发现、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如若不能最终落到幸福能力的培养上,她将是一场走秀。学生的幸福能力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幸福教育就是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幸福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身上,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他幸福渐次转变为主要由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
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在受到一定刺激时是否产生幸福感的“标准”。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幸福观是人的当下幸福体验与未来幸福体验的统一;从社会的维度来看,幸福观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第四,要有“多加一盎司”的完美行动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把学习十八大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努力做好工作,创造优异成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团结,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勤奋工作,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如何行动?就是“多加一盎司”。
“盎司”是金的计量单位。“多加一盎司定律”的意思是,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再多增加“一盎司”就获得成功了。但是,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没有勇气没有毅力“多加一盎司”,也就是缺少成功最后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自动自发的精神。
“多加一盎司”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秘密。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增加的那“一盎司”。大到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小到你正在完成的工作。比如:你的备课,你的上课,你的批改,你的交流,甚至是接听一个家长的电话,只要能“多加一盎司”,把它们做得更完美,你将会有数倍于一盎司的幸福教育回报。
如果你注意身边同事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些多做了一点努力,多花了一点时间,多思考一点的人,他们得到了更多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敬佩。而所有这些是因为他们比同事们多做了那么一点――“多加了盎司”。
在工作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就可能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教师。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
“多加一盎司”在所有的工作中都会产生好的效果。如果你多加一盎司,你的士气就会高涨,而你与同伴的合作就会取得非凡成绩。要取得突出成就,你必须比那些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多努力一把力,学会再加一盎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现中国教育梦,践行西湖教育梦在于不遗余力--加上那一盎司。多一盎司的结果会使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吗?或许我还有一盎司可加?”经常这样提问自己,将让你受益匪浅,同时也促你实现“完美行动”。所以,我想:
开始,行动的第一步。接到指令,必须现在就马上开始去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哪怕只是一天或一个小时的时光,也不可白白浪费。这才是真正行动的工作态度。先从自己做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所以,关键是“开始”,没有开始,永远没有行动。
自主,行动的第二步。没有自主,永远没有高效行动。如果是被动服从,被动执行,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行动,是应付的行动。应付的行动,不是行动,更不是高效的行动。我们在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时,扪心自问:“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我是否知道我是在自己学校里为自己做事,我的产品就是我自己”……
创新,行动的第三步。有了开始,就有了行动;有了自主,就有了高效行动;有了创新,就有了完美行动。首先,要始终表现出你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要自愿承担艰巨的任务。如果这是一项艰巨任务,你就更应该主动去承担。不论事情成败与否,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也会让大家对你产生认同。另外,承担艰巨的任务是锻炼自己能力的难得机会,长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经验会迅速提升。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过程中,你有时会感到很痛苦,但痛苦却会让你变得更成熟,更有创新,也更有成就感。第三,要有求异求新思维习惯。如果我们经常这样思考: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我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吗?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吗?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还有更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吗?……
完美行动就是“开始,自主,创新”―――就是“多加一盎司”,把工作做到极致,产生‘完美效应’,践行教育梦!实现中国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