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所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是广西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在1999年写的一本对照中美教育现状的书籍,作者曾在中国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念过书、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多年来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书籍以作者儿子矿矿在美从小学到中学就读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真实案例,以及自己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采用边叙事边议论的形式,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点,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用左手写字?要不要投自己一票?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问题,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不少建议和想法。书中用浅显的道理让大家明白: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之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等,一般多是先天具有的素质,但需要后天去开发它、锻炼它,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彻一致的核心,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和书本以外的知识。黄全愈这样概括中美教育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多很多不同,举个例,美国教育强调培养能力,我们强调灌输知识,看你学了多少,看你会不会考试?比如说,还有一个观念上的区别,中美教育不同,中国的观念就是读书做官,西方的观念,美国的观念就是学会读书是要学会生存的能力,这是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041845人报名确认参加笔试,平均录取率为1.44%,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黄博士说的没错,很多人确实想着读书做官。我们身边学区房价格要高于周边地区说明我们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有时却走入误区,前些时候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6个月大的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做数学题: ×2-1=?,孩子在大人手拿的两张分别写有15和17的卡片中化半分钟选择了15那张……不知媒体报道的目的是什么?
黄博士说自己的感觉:“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确实,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相当多的人却为学而学,悟得不多,甚至有些人进了大学就失去目标,不知如何学习,如何生活。但也并不是说念了大学一定有好工作在等着你,那也不现实。近期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有这样一则案例:河南籍农民工滕振国2006年通过自学考上研究生,轰动当地,但毕业后他未获得“梦寐以求”的好工作,而是只能回到考上研究生前的单位——江苏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继续做一名临时工,他的感悟是:“知识没有改变我的命运,看来读书无用论是有根据的”。是啊!知识并不一定会改变命运,我们自己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分很多类,为了生活和工作,为了增长社会经验,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
黄博士1988年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取消“高考”,1999年在本书中再次呼吁,而十年过去,“高考”依然存在,只是它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出发点是强调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虽然离开一线教育岗位已有十年,但以“家有考生”家长的肤浅看法:它好像并未减轻学生负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还有高考不再完全是“一考定终生”,如有了“自主招生”,它给了成绩好或是学有专长的同学多一次机会,当然还是要“考”,那么完全“自主”吗?非也!如今年一学有专长外地考生参与复旦自主招生,并已预录取,怎奈自己实际高考分数未达当地的一本录取分数,按照相关规定他无法进入复旦学习,虽经多方协调仍无果。但取消高考似乎不合中国的国情,只愿除了高考以外,更多一些选拔人才的方法。
十年间,教育体制与现状发生很大改变,正如黄博士希望看到的:国家不再包办大学生的分配,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有选择新教师的自主权,就不必无条件接受分配来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教育工作者的职称打破终身制,实施了评聘分离并直接和薪酬挂钩等等,黄博士提出的不少建议我们已看到了社会效果。
2000年,看过《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2010年重读这本书,境遇不同,感受不同,对我触动蛮大的一节内容其实是关于“职业兴趣分析”和“职业日”的介绍,摘录相关内容:美国的学校重视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中、小学期间会进行种种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如小学有:“职业日”,每隔一段时间,学校会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孩子们了解到了: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学校还会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分析,心理学家根据他们对人的职业兴趣的心理现象的研究,设计了一套测试标准和程序,通过回答问题确定你可能的职业兴趣,职业分析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个人的职业兴趣之所在,能使之更顺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对孩子找准生活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等都有好处。如作者儿子矿矿职业分析结果显示:最高职业兴趣是法律服务,第二是健康服务……在矿矿的职业分析报告上写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最高兴趣是在法律服务领域工作,这种工作帮助人们处理法律事务。这种职业包括律师、法官、法律助理等。这些人经常在他们的办公室、法律图书馆、法庭里工作。这类职业多数要求具有法律学校大学毕业或研究生院毕业的文凭。当然,有些职业,如法律助理不一定要求大学学历。如果你将来准备在这个领域里发展,应考虑选择如下课程:如社会科学、科学英语、外国语。因为,交流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也是十分重要的。你还应该选择演讲和辩论课,并应多参加这一类的学校活动。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它不仅帮孩子确定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迈开第一步。虽然不能说这个测试百分百正确,但它至少对孩子是一个引导。想到:报道上常说,很多娱乐节目是借鉴了外国的模式,如“中国达人秀”源自于“美国达人秀”和“英国达人秀”,等等,那为什么教育上不能借鉴一下人家的“职业日”和“职业兴趣分析”呢?这样至少可以避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机械地学习、茫茫然地学习,甚至高考填志愿也是茫茫然地填,进了大学再说,至于在大学会学到什么,将来可能从事怎样的工作也都是茫茫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