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10-27 13:1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超越极限
- 公告:
材料作文 超越极限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点就在于如何挖掘题目所提供材料所具有的内涵,然后挑选你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提炼出一个写作中心。具体对本题而言,首先是审读材料。在认真审读材料后会发现,这个作文题的写作范围是非常广阔的。
材料看似简单短小,但其中包容了深刻的哲理。分析材料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一个核心字眼“满”,从这个字可以派生出“杯子是否满了”“怎样才算满”“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杯子真正地满”等问题来。如果从老师的角度看,他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因此,从把观察和思考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的角度说,也可写“本体教育”的话题;从学生群体的角度看,他们观察仔细,能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也可写“观察与思考”的话题。
这道作文题宜写成议论文,紧扣材料就其中某一个话题作深刻的阐释。也可写记叙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或者事件的记叙来演绎与材料有关的话题。话题并不新,但要让作文出彩,就要注意材料的新与结构形式的新。
高考作文《等级记分标准》特别说明:基础等级评分,“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试题中要求文体自选,这就给学生提供施展特长的空间。如果考生擅长写议论文,建议你不妨选择演讲稿这一文体,它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
第一,演讲可以跨越陌生,对接心灵,实现真诚沟通。它来不得虚假,或列举材料,或阐明看法,或抒情描写,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胸襟坦露、真心倾吐、生命的交流,是不存杂念的。这份开放的敞开的真诚,阅卷老师怎能不喜欢?
第二,演讲稿容易营造一种面对面的力陈观点、慷慨倾诉的氛围。它可以尽情地用书面语言去感染人,说服人,甚或教育人,这一点很合乎“感情真挚”的高考评分标准。
第三,演讲稿的形式自由、活泼、不呆板。它既可以发挥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确凿的优势,又可摒弃传统议论文“千文一面”,形式呆板,缺乏感染力的不足。
第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范文引路]
超越极限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海伦•凯勒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之一。她儿时因患一场大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学会了英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愈是艰难的绝境,愈能促进人发挥潜力,超越看似不可征服的极限。红军的长征,在当今世界被誉为奇迹,在漫漫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红军战士忍受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孤独,挑战了忠孝的极限;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加,为了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红军战士们挑战了生理的极限。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红军长征精神一样的超越,我们才有了不断的攀登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又给了我们许多对于人生极限的思考。温总理说的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武警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中奋力救人,表现出对使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抢救灾民,给“救死扶伤”一个最大限度的诠释;我们平常总说母爱是伟大的,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的母亲用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大境界,突破了爱的极限;在超过72小时生命存活极限之后,仍有许多的灾民被救活,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对生死极限的顽强跨越。试想,人类连生死极限都能跨越,还有什么我们不能超越的“极限”呢?
吉尼斯纪录,就可以说是对极限的考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被不断打破更新,可见极限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就像那个实验中,桶中看似已装满了石块,但却又可以倒“满”沙子,甚至倒“满”水。很赞同那个学生的观点,“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怀,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睿智,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有勇气、有毅力,定能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一切的可能!
[例文评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鉴演讲稿的写法,也可看作是一篇演讲稿。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题“超越极限”,选用了一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有名人名言,有名人事迹,还有红军与“5•12”大地震灾民的群体事迹,以及吉尼斯纪录被不断更新的事实等,材料显得丰富充实。
全文说古论今,从孟子的“生于忧患”中提出了敢于超越的前提条件,从海伦的事迹中,从红军长征的事迹中,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中说明了超越的可能性。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