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3-01-25 14:2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回味家乡的年
算起来,我已经有4年没有回家乡过年了。每到春节期间,我就会十分怀念家乡过年时发生的那些事儿。和城里枯燥无味的春节比起来,家乡的年味儿更浓,春节显得更传统、温馨、让人向往。
我的家乡坐落在五台山脚下。记忆中,家乡的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庄稼人——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整日和黄土坷垃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类是打工者——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搞建筑,开春出去,冬天回家,每日与龙门架、搅拌机、塔吊、水泥、沙子、砖头为伴。
在这种情况下,年在家乡人眼里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在家乡人的眼里,过年不仅意味着辞旧迎新,更重要的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休息几天,回家和亲人们团聚,享受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了。这个时候往日宁静而忙碌的村庄就变得热闹温馨起来。
从腊月开始,家乡就开始有了年的气息。记得,赶年集是一件让孩子们十分高兴的事情。家乡有句话叫做“赶年集,买新衣,吃的玩的样样齐”。赶集的当天,孩子们早早的就起床,跟随父母来到集上,吵着嚷着要买自己喜欢的糖果和新衣服;大人则为了砍价而忙于和小贩“唇枪舌战”,买新衣服,买庄稼人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鸡鸭鱼肉。赶年集还要买年画,年画各种各样,寄托了乡亲们不同的愿望。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乡亲们“辞灶”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就真正过年了。这一天,乡亲们会准备一种老家的特产——“稀”,据说这种东西是以小米为原料经过发酵固化而成的,吃到嘴里粘粘的,甜甜的。
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乡亲们便在盘子里摆好了“稀”,放在灶台上,然后就开始放鞭炮。小的时候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要在灶台上摆放“稀”,母亲说,“稀”是给灶王爷吃的,因为这一天晚上,灶王爷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来的情况,为了防止它上天乱说,就让它吃上“稀”,把它的嘴粘住,说不了坏话。或者让灶王爷吃上“稀”,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就光向玉皇大帝汇报好事,等到大年初一一早再把他给接回来。这样求得一家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过完了小年,乡亲们便开始忙着做面食了。蒸馒头、蒸包子、栆馍和粘馍。庄稼人平日里忙于种地和收割,没有时间和心思讲究吃喝。但是过年就不一样了,有了闲工夫,把平时顾不上吃的花样面食都吃个遍。包子有韭菜鸡蛋的,也有猪肉大葱的;栆馍就是把栆嵌在面里,做成各种花样;粘馍就是把黄米面夹在白面里,蒸熟了光看那黄白相间的颜色,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年三十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了。我小的时候,很少有人家买对联。各家的对联都是村里的文化人负责写的。相亲们只要自己买好红纸,根据自己房子的多少和高低裁好了纸,写上各家的名字,送到“文化人”家, “文化人”就会免费为各家各户写好对联。贴对联,象征着吉祥、表达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说的就是春节贴对联的习俗。
年三十儿的下午,家里的男人们就开始张罗垒旺火了。在家乡,家家户户不分贫富,过年的时候都要垒至少一个旺火。“旺火”,顾名思义,象征一年的日子旺、财运旺,对于农村人更重要的是——人丁兴旺。垒旺火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煤块,辅之以砖头、玉米棒子和秸秆。先将砖头平放,摆成三角形的样子,然后在砖头的中间放入柴火做引燃的材料,这样在柴火的周围把煤一块一块垒成圆锥状直至上面封顶。
除夕夜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每年包饺子时,母亲总是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吃着了,谁就最有福气。吃完饺子以后就看春节联欢晚会了,晚会结束十二点整的时候,农家小院里就传出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放鞭炮是为了营造出喜庆欢快的气氛。放完鞭炮就开始守岁了。父亲曾说,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好多人在一起守的,大家说说话,互相祝福祝福,就不会打瞌睡了。守岁有对即将逝去一年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时候,哥哥会早早起床,用事先准备好的短柄笤帚给旺火煽火,我呢就躲在炕上试穿新衣服。过一会,旺火彻底点着了,熊熊的火苗便跳跃起来,火苗从煤块周围的小孔串出来,烧着煤刺啦刺啦的响。我就趴在窗户上静静地看着旺火烧着。
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早饭后结伴挨家挨户拜年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拜年最重要的不是“拜”,而是能收到糖果和压岁钱。拜年完了之后,小伙伴们就聚到一起,比比谁收的糖果和压岁钱最多。
正月里,家家户户开始走亲戚。娘家、婆家、姑家、姨家、舅家、婶家……平日里来往的,不来往的亲戚,都在这个时候互相走动走动,带上馍馍和罐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家乡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过正月十五。家乡很少叫其“元宵节”。正月十五要扭秧歌、踩高跷、耍社火。其实从腊月开始,村里就组织年轻人们开始编排节目了。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这些年轻人就组成文艺队,走街串巷地进行表演了,每到一处,他们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这样的表演往往是通宵达旦,年轻人们围着旺火尽情地唱、尽情地扭,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过完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地过完了。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愈来愈进步,农村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乡也逐渐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孩子们平时就可以吃上好吃的糖果和鸡鸭鱼肉,每个季节都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因此对赶年集的兴趣没有那么浓了;乡亲们也不再蒸那么多的馒头、包子了,因为平日里随时想吃就吃;手写对联逐渐退出了乡亲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漂亮的印刷对联;小伙伴们还会结伴去拜年,但是再也不会收糖果和压岁钱了,因为平日随便吃,父母也会给零花钱了。
不变的是家乡的人们依旧辞灶,依旧要垒旺火,依旧要在一起吃馅儿里放了硬币的饺子,正月十五依然会扭秧歌、踩高跷、耍社火。不管变得与不变的,都寄托了家乡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和谐生活的无限向往,而家乡人民的日子也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