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思品高中思想政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

知识目标:知道新事物和旧事物、了解量变和质变、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绍兴经济发展的主线贯穿课程,层层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结合实例从生活中引出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重难点: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状态及各自的方法论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1.课本知识内容及结构

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建构主义理论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学生分析:高二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不断扩大,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由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加速,高二学生具备了探讨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心理基础。

高二学生对感性材料分析能力已经不错了,同时经过前面哲学的学习,已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但对生活中经验还无法有效地上升到哲学高度,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从生活的实例出发加以引导。

三、达成教学目标的设想

教材的顺序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前,状态在后,但从思维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来讲,可将事物发展状态放前,趋势在后。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读、议、思,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设置小游戏——请两、三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采用对话式教学,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聊天对话中,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自然过渡到我们学生所处的城市也经历着发展。

出示情境一:绍兴城解放路、中兴路、城市广场等的旧貌与新颜图片对比

从直观的比较中,使学生真切感受绍兴日积月累的发展和城市质的飞跃。(绍兴建城2500年、建国以来城市的不断发展等量的积累,绍兴城市品位的提升、今年第六届世合赛在绍举行等质的飞跃;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受兴趣的情境引入,注重生活性、趣味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张力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绍兴前进中面临的问题?

出示情境二: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纺织业优势,绍兴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绍兴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 “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即: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瓶颈!08到09的金融危机漫延全球,绍兴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巨大。

疑惑:绍兴经济该何去何从?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有曲折,有困难,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绍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我们不能被吓倒,要树立信心,坚信前途光明。

出示情境三: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鼓舞下,绍兴经济由以前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到基本达到“低能耗,高产值,高技术,低污染”的健康和谐的经济模式,绍兴将以它持续发展的经济作为强有力的动力,推动着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新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绘就蓝图,它将翻开绍兴走向大都市的新篇章。到2020年,绍兴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杭甬之间崛起的拥有百万以上人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

讨论:绍兴经济的转型,“绍兴城市新篇章”的实现已指日可待。

绍兴经济的转型,“绍兴城市新篇章”的实现须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讨论中坚信绍兴的明天会更好,并进一步理解绍兴经济的转型成功必须经过渐变的量变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显著地量变结果定会是质态的飞跃。

(注重情境设置的逻辑性,通过绍兴经济发展的主线贯穿课程,层层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生活中引出哲学道理,提升了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作业:研究性小论文:“稽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或“稽中人——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果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黑板报的形式展示。(我校的校训是“卧薪尝胆”,我校的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上一中而灰心,部分学生因高一的成绩不理想而郁闷……,针对此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进一步突出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