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分)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
(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分)
(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2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分) 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2分)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有赖于海峡两岸的合作,合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
(4)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三、问答题(共2题,每小题13分,计26分)
28、下图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2分)
(2)从图中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1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图示里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外,还有一对矛盾指的是什么?(1分)
(3)请你以西汉为例,说明西汉是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4分)
(4)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4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9、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日之间两次战争的不同结局
图一: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侵华日军签字投降仪式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局?(2分)
(2)试分别从战争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同结局的原因。(6分)
(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