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6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已经学习完第四单元第10-15课从“鸦片战争”到“国共十年对峙”基础上,学生对于日本侵略中国史实和危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本课的学习。同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学生对日本的侵华史实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中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开始关心、关注和思考国情,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特点有助于本课启发他们去思考及探究近现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拓展,以新的视角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日本侵华的史实;
(2)           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抗战;
(3)           知道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战役及抗战的胜利。
(4)           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展示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2)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国共两党抗战的史实,并在课堂上展示部分精彩片断;
3)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史实,学生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2)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谴责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和认识军国主义者歪曲历史的本质和危害。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战争爆发的原因(教材未提及,需作必要补充以助学生理解);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四、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本节课应以学生已掌握的侵华历史事实作为主要线索,主要以直观教学引发学生的自我感悟,并通过读书指导法和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讲授,必须把课前的复习和学案的完成放在重要的位置,用检查、督促、提示的方法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案,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以提高
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学案”式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发放“学案”,播放《我是中国人》,提问曲名;打出《我是中国人》的简介,提示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
展示胡锦涛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内容。
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抗日战争呢?
 
听音乐,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讨论并回答问题。
听音乐调动学生情绪,观看介绍.
抗战的背景(5分钟)
一、合作学习: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九一八事变,请按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第一题,找出日本侵华的史实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文科小组长)得出正确结论:
时间
战争
条约
影响
1894-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半封社会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
1915
-------
“二十一条
意图意图灭亡中国
 
二、过渡: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史实,并找出其趋势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中国东三省
一·二八事变       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      威逼平津
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开始
趋势:局部侵华   -- 全面侵华
 
 
 
完成表格
 
思考为何侵华程度不断加深
 
 
阅读课本P.74并找出相关史实,回答趋势从局部侵华走向全面侵华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并马上归纳的能力,从中得出简单结论
 
 
 
 
 
 
 
 
 
 
 
 
 
日本侵华的原因以及全民族抗战(20分钟)
三、阅读材料完成学案第二题,回答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东亚地理图
材料二:中日资源对比
§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2%,居世界第3位,按探明储量计算,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25种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钒、钛、钨、石墨、锑等12种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三:田中奏折
§材料: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四:1927-1936年国内外大事记
1927年国民党镇压共产党“四一二”等反革命政变;
同年8月 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已有10几个革命根据地;
1930-33年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5次围剿,迫使红军进行万里长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逼迫蒋介石接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日本受到打击非常大。工业总产值年下降1/3,主要工业部门的开工率只达50% ,国内矛盾尖锐,示威罢工此起彼复.
 
 
 
结论:
地理上:中日同属东亚地区,一衣带水
资源上:中国地大物博,日本资源贫乏,人口众多
政策上:明治维新后早已制定的大陆政策
时机上:国共内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总结:结论:日本全面侵华-势在必行
 
四、过渡--播放《黄河大合唱》,提问曲名作者;打出《黄河大合唱>和冼星海的简介,重点介绍冼星海为我校培正的校友和音乐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第七乐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五、阅读以下材料,回答--全民族抗战
中国人民和华侨的态度-上海妇女广泛参加支援“八一三”淞沪抗战募集20万双手套运动,募集5亿元的救国公债
以卢作孚为首的民族企业家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
抗战期间,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为中华民国抗战捐款已超过13亿元。许多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当时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了四分之三。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 )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10、抗日的民族团结。
二、根据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日发布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1937年10月将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一万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
§ 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1937年 8月14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 1937年8月-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四大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问题:为什么抗战能够坚持到八年,最后获得胜利?
结论: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课前阅读材料,完成学案第二题表格;
 
 
课堂上各文科小组长归纳,朗读答案给全班同学听
 
 
 
 
 
 
 
 
 
 
 
 
 
 
 
 
 
 
 
 
 
 
 
给学生感官的认识和爱校爱国的荣誉观,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完成学案,并通过小组合作纠正答案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日寇滔天罪行和抗战胜利(14分钟)
六、日寇的滔天罪行
-出示南京大屠杀、潘家峪事件和七三一部队的屠杀中国人图片。
七、过渡-播放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视频片段,为战争画上句号。
八、探究-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提示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总结学生发言:
战争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为正义而付出,我们得到补偿:
战争带来了反思……
九、中国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回顾近代中国经历的战争的结局
鸦片战争 (1840)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1937-45)      中国胜利了-
材料二: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就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材料三:
1945年6月26,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从此被正式确立。
宪章同时也规定了“否决权”原则:即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一个大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同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 
 
结论1: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结论2: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3:中国国际地位空前-- 提高
反思
  • 1、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 2、正视历史,勿忘国耻
  • 3、正确面对,不能为了经济忘记过去
总结归纳-本课要旨
1、抗日战争爆发的因素和标志?
2、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3、抗战胜利给我们带来什么?
 
激发学生的愤慨,让他们得到心灵的震撼.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归纳出
三点重
要历史
意义,培
养它们
的民族
自尊心
和自豪
 
提高学生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课一练(4分钟)
 
幻灯片展示4道选择题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
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
小结(2分钟)
本课要旨
1、抗日战争爆发的因素和标志?
2、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3、抗战胜利给我们带来什么?
布置作业:P.74 学习延伸
提示、倾听、总结
要求逐步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理解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为战争题材,且与现在时间较近,所以有大量的影视、音频资料可观使用,但是要注意鉴别使用,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其次,本课为必修一政治史的内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抗战爆发的原因、国共两党的态度和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等相关内容上,战争过程应简略,突出以上重点。
最后,本课重点应放在课前预习(学案)上,然后利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收集总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16课 抗日战争
一、近现代代日本侵华之路
1、甲午-八国联军-“二十一条”-“九.一八”-“一二.八”-“华北事变”-“七七”
2、(大陆政策)
 
二、全民族抗战
1、政治态度
2、重要战役、胜利(四大会战、平型关、台儿庄、百团、远征军)
 
三、侵华罪行
四、抗战胜利
1、标志
2、意义

★教学资源部分
1.书籍:
2.电视剧《八路军》片段、《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段
3.各种网站资源(中学历史园地、百度搜索)
 
   冼星海(1905~1945), 1918年在培正担任音乐教员,一手创办培正银乐队。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13生于澳门,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