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确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经历了约80年的曲折发展,于1949年左右萎缩。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中国的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可毛泽东却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一个学生。”这位缺乏经济建设理论储备的小学生会把中国的经济引入什么样的阶段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多媒体)出示:本课课程标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板书)
(多媒体)创设情境:阅读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合作探究一】(多媒体)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1、背景(板书)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多媒体)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表现(板书)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学生看书回答。(多媒体)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图。可以看出我们的新中国在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显示出的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的检验,尤其是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但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多媒体一)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的比例
(多媒体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项目
中国
美国
印度
(人均)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人均)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重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多媒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那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什么?
②“一五”计划(1953~195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板书)
“五年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学习苏联经验。
(多媒体)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
本来第三个“五年计划”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但是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第三个“五年”计划。后来毛泽东发动 于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进入大乱,第三个“五年计划”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便进入了文革,第三个"五年计划"在文革中其实对经济起的作用不大。
2006年开始,计划改为规划,今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有: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落后的农业国,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多媒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集中主要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发展工业化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合作探究二】(多媒体)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一五”成就
【合作探究三】(多媒体)
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联系目前经济战略,提示学生振兴东北,开发西北战略。)
        资源丰富;
        位置优越,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
        重工业基础好。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三大改造(板书)
为什么要改造、基本途径和方式、意义。
阅读教材图片
简单介绍土地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以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使学生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板书)
    思考:有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层层递进设问:(多媒体)
①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时,中国的国情(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②八大揭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③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④根据八大的决策,应该如何发展经济?
⑤你如何评价八大?
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主要表现在: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设问:大家与八大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①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学生阅读教材
补充资料.(多媒体):
如今养了一头猪,肥头大耳壮如牛;我和妹妹骑上它,赶上田间去放牛。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象山芋,山芋超冬瓜。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干部策划胜诸葛,妇女赛过穆桂英。到处都是新李杜,到处都是新屈原。荷马但丁不稀罕,莎士比亚几千万。
(多媒体)大跃进、人民公社图片
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后,在后面的经济建设探索上逐渐回到了实事求是的主线上。
4、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阅读教材
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未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板书)

    阅读教材图表

 
(多媒体)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第一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第一起”: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第二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
“第二起”: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
   “第三落”: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
 “第三起”: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合作探究四】(多媒体)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经验教训?(学案思维训练)
①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今天,我们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后的路还很漫长,任务也很艰巨。就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党中央重申了“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课后研讨】
1956至1966年这段历史,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同学们的爷爷奶奶都经历过,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亲身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回家后向爷爷奶奶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去感受一下当时活生生的历史情境,从中收集一些历史材料进行整理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
思路: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自己确定调查题目,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人怎样看待大跃进运动的?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尝试将评价制度与学习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监督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