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三、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90年前,“一声炮响”,开创了一个新世界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余粮收集制,教材分析了它的弊端和效果;工业国有化政策,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作用及评价:
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粉碎敌人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
政治危机: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2、实施:1921年3月。
3、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还可把余粮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需要的工业品,允许农民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苏维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来提高生产力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对小农经济占主要形式的情势下解决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政策。
4、作用: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
【合作探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管理体制: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4、成就:
(1)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国的崛起》:“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弊端:
(1)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讨论】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及经验教训:
积极: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 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 。
消极:①政治:高度集权,破坏了 民主与法制 ;
②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使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本身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后来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