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高中历史学案 人教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高考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知识要点归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1)经济领域:
2)政治领域: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2、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3、意义:
 
(二)孔子和儒学
1、孔子的儒学思想:
1)思想核心:
 
2)政治思想:
 
3)教育思想:
 
2、孟子的思想:
1)仁政:
 
2)民本思想:
 
3)性善论:
 
3、荀子的思想:
1)“仁义”“王道”
 
2)民本思想:
 
3)性恶论:
 
4、对儒家的评价:(《高考解密》P225)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2)庄子:
 
 
2、法家:韩非子:
 
 
 
四、课堂运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二 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材料四 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
材料五 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六 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七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2、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一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3、孟子的思想: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
材料三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轲《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轲《孟子·告子上》
4、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况《荀子·王制》
5、老子的思想:
材料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厩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
 
 
 
 
 
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1分)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分)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分)
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理教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1分)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3分)
2、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 何看待这一观念?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
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    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