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90年代维新思想,倡导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探讨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比较分析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维新变法思想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弘扬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救民情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制约。今天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培养奋斗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
1)比较法: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每一种思想自身内涵及不同时期的作用;两种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2)归纳法: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思想──同阶级属性思想的演进。
3)体验法:探究、归纳近代政治思想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
 
导入:
图片展示:清朝晚期东西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比。
[学生活动]
假如要把鸦片战争后的清朝比喻为一所房子,它会是怎样子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并且加上一些自然风景,把清朝面临的情况表现出来。(每组一位同学上黑板画画,教师进行背景提示)
简单点评学生作品。(要素:破房子---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乌云----统治危机,风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闪电---惊醒)
[学生体验]
    面对这样的破房子,怎么办?
维修?  重建? 谁会维修?  谁会重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房子的主人――地主阶级会维修。
资产阶级会重建。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西学东渐的背景:
1.清朝统治日趋衰微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
一、 嬗变:西学东渐 师夷制夷
   1.背景:(见上)
[学生探究]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学生探究]
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结合资料回放,思考魏源《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比较林、魏两人思想的异同,有何局限性?
过渡: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 抉择: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内忧外患。
[学生探究]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从其目的去分析它必败的原因。
     (复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意义)
[学生探究]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责?”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过渡:
地主阶级逆世界主流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注定失败。这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富强?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提出救亡图存的救国主张。
 
三、 突破:维新变法
[学生探究] 展示《时局图》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学生体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
阅读材料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主张?
 
[学生探究]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材料体现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学生探究]
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学生讨论]
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有何作用? 为什么也是必败无疑?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学生探究]
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指导思想上有何异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指导思想的相同点要与时代背景相连;指导思想的不同点,是学技术,还是学制度。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思路引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指导思想的相同点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指导思想的不同点从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上分析。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小结:
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弘扬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救民情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制约。今天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培养奋斗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