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地位变了
本课特色:
1.重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探究活动教学为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即“重过程方法,不重传授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经历了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文字表述、比较项目的归纳、概括性表述等学习过程;教师始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就是“重过程方法,不重传授结论”。
2.显人文特色。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商人富格尔角色的扮演和情景假设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关注对学生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达双赢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扣,以致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标理解:
4-3 列举这一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列举”是对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即识记层次,也就是要知道本课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富格尔和伊丽莎白女王。“说明”是对学生的第二层次要求即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来整理、归纳出他们对商人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培养分析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了解西欧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的扮演,情景的假设,材料的分析,表格的填写,阅读卡的朗诵, 歌谣的感悟来理解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角色扮演和情景假设中体会商人地位的变化。通过对知识的概括这个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阶层的变化:商人、贵族、农民。
难点:理解发生这些社会阶层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探究活动法,利用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本课采取版块的形式,以三大版块贯穿全课。第一版块是:寻变。也就是寻找变化,通过情景教学和探究活动的方法发现商人、贵族和农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第二版块是:找新,即找出两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并找出这两个阶级是从哪些阶层变化而来的。第三版块是:追因: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上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后归纳总结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大国崛起》中讲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片段。
此设计一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尤其是视频导入,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学生更易被吸引。二是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大概了解16世纪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商人地位变化的时代背景,为接下来讲述伊丽莎白的利商政策做好铺垫。三是方便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时代,对那个时代的变化产生好奇心,从而融入到那个时代中去。
二、新课教学:
(一)寻变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三个阶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假设、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并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1.商人的变化
活动一:视频播放:商人组学生展示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东尼奥。通过视频的播放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商人的的地位以及经营方式的变化。
活动二:角色扮演:商人组同学以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为蓝本,扮演富格尔和国王。通过“富格尔和国王的对话”这个环节,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富格尔是怎么与国王交谈的?是很卑微、和善的吗?那这时有部分细致观看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富格尔对国王的语气比较强硬。我将对这些善于发现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富格尔能用强硬的语气来和国王说话呢?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分析出原因:商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学生积极参与前两个活动后,我将补充其他的资料:出示伊丽莎白女王图片。通过之前导入的观看和课本的阅读后学生归纳出女王3个方面的的利商措施。
活动三:情景假设: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利商政策并明白利商政策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本环节牢牢把握教学目标,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初二学生有旺盛的精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情景假设这种活动的方式,能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学到知识,能体会作为商人对女王措施的支持态度,并能理解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三个活动之后对商人的变化进行一个小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所以采用三个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商人地位变化的印象。这一环节除了锻炼学生活动的能力外,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2.贵族的变化
活动四:贵族组学生展示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没落的贵族(可参照课本第8页的阅读卡)。此活动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和著名的小说来加深对贵族的现状的理解。
3.农民的变化
活动五:农民组学生朗诵民谣。通过民谣的朗诵,学生从口语化的语言中感受到农民阶层发生了变化,并能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他们的心情,从而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学习。
(二)找新
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当时有哪些阶层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阶级?这些新的阶级又是由哪些阶层变化过来的?(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和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
通过刚才五个活动的学习,学生已基本能理清思路,我则在旁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方法来总结和归纳,即三变、两新。明白在16世纪出现了三个阶层的变化:商人、贵族、农民的变化和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早期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打出板书)本版块紧靠教学目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概括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在概括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追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上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后归纳总结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即手工工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人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此版块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先巩固了上节课的内容后再学习新的知识。采用复习的方法来达到历史教学中知识迁移的目的,而及时的复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另外此原因的分析也与本课主题前后呼应,达到小结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本课主要从三大版块着手,以发现为主题,发现社会阶层的变化,发现新的阶级的形成,从而发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即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三变: 两新: 一因:
经营方式
1.商人的变化 政治地位 早期的资产阶级 手工工场的扩大,
经济地位 商品经济的发展
2.贵族的变化 没落
3.农民的变化 早期的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