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身旁
古人说读书如交友,西哲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心灵高尚的人谈话,我读光潜先生,觉先生文字虽平易近人,如与老友叙旧,但我还是万不敢说和先生交友,也不敢言与先生对话,因为先生思想的深刻、精警,先生的博学、才情断不是我侪能及。能怀一份敬仰,怀想坐于大师身旁,细心聆听先生如绕梁之音,激荡几许文思,已是今冬最大幸福。
先生此书系由编者荟萃《谈修养》、《谈美》等文集中精华而成,过去曾散乱、零星地读过一些篇章,但系统、细致、入心读先生却还是头一回。不须读上几页,就会后悔曾经错过了多少天下好文字。还好,先生精妙的讲述很快会让人走出这种对年少无知的惭愧。以下权以读读、品品、议议作为随感。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关于修养问题,先生的论述启人心扉。
《给现代中国青年》是七八十年前对上个世纪初与迷惘中的青年的激励,时代迥异,然先生的话于今天的我们是否已无用?“青年们常喜欢把社会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还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同样地埋怨过前一辈子人。由此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地仍为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回想一下自己或身边人,不也常常在这样抱怨?抱怨或许看到了问题存在,但似乎大多数人只是埋怨而并无作为,而且我们很多人已经是习惯了抱怨,似乎成了一种心智模式。比如教育体制问题、比如学生培养问题,我们常怨恨体制的不变通,常杞人忧天,但落实到自己的课堂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少,或者做了因没有成效而气馁,重新埋怨起来。先生认为根子上是没有觉悟,没有认清自己在历史、社会中的位置。我想,在风气日下、物欲横流的年代,作为“社会良心”的教师,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而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把改变自己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就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伦理观》中所言:“要复兴中华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我们不必需要宗教,但必须有宗教家布道的精神”,当今我们处在国家剧烈变革的转角,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样的话语对有颓唐心态的人而言是一种极好的开示。
先生对旧时代教育问题的针砭对我们来说是否也有一定的启示?《论处群》中他说,“我们的根本错误在把教育狭义化到知识贩卖。学校的全部工作几限于上课应付考试……把脑筋看成垃圾箱,尽量地装,尽量地挤塞,全不管它能否消化启发。这种教育只能产出一些一些许知识技能博一饭碗的人,决不能培养领导社会的真才”。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只重知识不重兴趣、创造,教育方法只重灌输,不重启发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是是否已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消失了呢?为什么如今有偿家教、课外补课盛行天下?某些学校里为什么对学生的名次的三六九等还是津津乐道?在此文中先生还具体指出,要重视像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处群”的能力,民主的精神,不要钻在知识的象牙塔里。
关于做人处事之道,先生说道: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处世本是立身之一端,对人对物是敬,持已则是谦虚。“‘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人类到失去虔敬情感的时候,就不会作向上的企图,使生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了。”立志当然要高远,所以要找一座高山去敬仰攀登;立志又往往失之于虚空,所以还要找一座幽谷去承载容纳。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说到底它是一种“自知之明”,“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总结自己关于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先生以此为座右铭:“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先生心得,何其感人!
慢慢走,欣赏啊
先生的美学思想精深博大,糅合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独特思想,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先生的视角是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他提出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人生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创作的人生艺术品就越精美,他的生命史也就越有光彩。反之,人的艺术修养欠缺,人生艺术品则拙劣,情趣索然,生命衰萎。先生劝导我们,“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先生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应该是具有超脱的态度,丰富的情趣,本色的生命,完美的人格。这几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既能认真,又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严肃,在摆脱时见出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可贵的是,先生还对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作了有力的论证。他指出:“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 “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惋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低降与精神的颓靡。” “现在我们想要复兴民族,……必须提倡普及美感教育。”先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强心,可见一斑!他研究和提倡美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构筑理论体系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钻研理论的兴趣,而是根植于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令人感佩!先生说: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慢慢走,欣赏啊!”
读大师的文字,作为一个艺术教师,除了感佩于先生的睿智和深刻,就是不断涌起的对美育教育的责任之心,虽穷尽一生不能达到先生的思想境界,但是这不妨碍我和孩子们对艺术的孜孜探求。
我对自己说: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