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教案
踏着名师的足迹前进
——新时期党员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了解和感受名教师的人格魅力,掌握人格魅力塑造的基本要求,增强改善自身形象的自觉性,立足教师岗位,提高践行“三个代表”服务教育事业的本领。
教学特色:以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案例,贴近教师的生活、工作实际,对一线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教学时间:1.5小时
引 子
去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孟二冬同志病逝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指出孟二冬“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称赞他不仅学习、研究,而且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并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孟二冬坚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信念,潜心治学、热爱学生、默默奉献。他抱病坚持完成了支教任务,在病情危重的时候还惦记着和学生见面谈话,体现出学者本色和师道风范。胡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孟二冬的高尚品德,称赞他“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称赞他“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总书记的高度赞誉标明了孟二冬先生的精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就在于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人心,从为学、为人、为师的内在统一上给新时期人民教师提出了勉励和要求。
这封回信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师德精神的理解,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情操、学识能力及性格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所谓教师人格力量,就是指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知识才能、道德情操、意志作风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合力。人格的力量会产生感召力和亲和力,教师只有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行正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江苏是文化大省、教育强省,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大批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们在为江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教师人格。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江苏省袁浩、邱学华、于永正、李吉林、李庾南和孙双金等6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从我们身边的榜样入手,进一步解读名师的人格魅力,努力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自觉强化师德意识,不断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塑造党员教师的人格魅力,立足教师岗位,切实提高践行“三个代表”的本领,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牢固树立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板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职业理想。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人之所以会成功,首先是因为有理想,而理想目标的树立以及其后的不懈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些名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但他们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了当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影响理想形成的因素很多,可以是家庭的熏陶,可以是榜样的感召,也可能是“无奈的选择”。有一部分教师之所以读师范当教师,当初并不是出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他们都很快能“干一行,爱一行”,树立起相应的人生理想。
尝试教育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高中只读了一年就不得不辍学,进了马上就能找到工作的会计培训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姐姐的同学找姐姐到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当代课老师,姐姐担心当不好不敢去,而一旁的邱学华却表示要去“试一试”。第二天,年仅16岁的他就一个人来到了武进乡村的塾村小学,当上了老师。就是这“试一试”,还不懂什么是教育的邱学华,很快就与学生们打得火热。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邱学华深深地为学生们求知的恳切所打动,决心当一个好老师,让学生们受到好的教育。
又如南通市启秀中学的特级教师李庾南,当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胸外科医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表现比较好,服从组织的安排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但当时她“压根就没有想做一名教师”。李庾南老师回忆当年的经历时说:“我想得比较多的是要站得住讲台。”“只想捧好这个饭碗,永远拥有这份职业。”“但思想境界并不高,只是当了一个合格的教师。”然而,随着在教育岗位上时间的流逝,“学生的欢迎她,尊敬她,家长信任她,社会满意赞誉她”(启秀中学校长陶根培语),李庾南老师“对教育事业逐渐有了感情”。在她的心目中,教育也由开始时的一个并不喜欢的饭碗,不得不去完成去应付的工作,变成了“要做好”的事业。
她这样反思自己的经历:“我想就像当年我们的先辈参加革命一样,有些战士是自觉的革命者,也有的不是,是为了逃婚或别的什么才参加革命、投入事业的。但他在革命的熔炉里经受了锻炼以后他的觉悟提高了,成了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并非每个名教师一开始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当一名人民教师,但是一旦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形成了,就成为了推动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华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促使他们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燃烧,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走出了一条光辉的教师人生之路。
拥有追求卓越教育的信念(板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卓越教育教学的热切追求。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教育事业,走上教师岗位,只能算是教师人生的开始。教师人生平凡但并不平庸。教师要有自己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去加以实现,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才能对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追求目标,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不断获取人生的意义,在平凡的事业中铸就人生的崇高。
通师二附的李吉林老师走上岗位后,总是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上好语文课,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赢得学生的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她很快就“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当初“当好老师,当孩子喜欢的老师”的人生理想,也转化成了明确的教育信念。李老师后来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孩子学好语文,还要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做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那是人的语文学习,这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
有了这样的教育信念,“文革”结束之后,李老师没有停滞不前,她说“我有一种愿望,有一种念头,我很想按自己的想法搞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假大空的一套不行了,不能那样走。”李老师不断开拓,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并且由重视语言训练,再到突破难点,再到审美,再到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一步步建构出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名教师对教育信念的不懈追求,不就是这一“理想”在实际教师人生中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计出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时俱进,才能对教学工作葆有恒久的热情,创造出自己的卓越人生。
苦练全面而扎实的专业能力(板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全面而扎实的专业能力。作为专业化人员,除了一般能力以外,教师还必须勤勉踏实,苦练全面扎实的专业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教学能力:善于引导,富有感染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因素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没有课堂,就没有名教师。名教师之所以得名,其开端往往就在于其教学能力强。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运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社会、学校同行的认可和赞誉,才可能真正成为名教师。不少一线的老师“认识”某个名教师,往往都是从课堂上“认识”的,都会说起曾经亲身听过的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或是曾经看过的某次课堂教学录像。可见名教师征服人的还在于他在教学上的真功夫。
听过李吉林老师上语文课的老师,无不对李老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丰富手段叹为观止。那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几笔就勾勒出来的粉笔画、即时弹奏的音乐、吟唱出的歌曲等等,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课文,“入境与亲”,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益。情境教学既是李吉林老师长期钻研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也是她个人艺术才能的创造。
于永正老师具有强烈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再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总是那么饶有兴趣地、轻松活泼而又扎实地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受到了教育,“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生动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于老师把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了教学创造的过程之中,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增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过硬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赢得教学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教师只能贡献他的教学思想,他至多是一个在理论方面有所成就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但不能算是一个名教师。名教师,首先要能教学,能上课。
2、科研能力: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名教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从中寻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己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丰硕成果,自成一家。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等等,这些方法不仅体现在他们高超的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中,更体现在他们丰富的论文和著作之中。
也许我们不能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所有名教师,但他们对于教育科研的执着以及发表的大量研究文字,不能不让人对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表示叹服。这些名教师非常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一有灵感,就立即把它们写下来,并且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这为他们的教育科研积累了丰厚的基础。他们的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又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吉林老师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的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
于永正老师参加工作以后,就坚持每天写教后记、日记,从不间断,形成了“操笔为文的习惯”。从1957年到1980年发表第一篇文章《选材与命题》之间,于老师积存了一箱子的退稿。有了这样的积累,此后他不断发表文章,1999年出版专著《教海漫记》,2002年出版《于永正文集》。
在《于永正文集》一书中,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写道:“我曾经对青年老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一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一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如果说我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那就是我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应归功于爬格子。”于老师的话,不仅是对青年老师的一种告诫,也道出了这一些名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强、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的“秘密”所在。
3、交际能力:善于沟通,赢得支持
(1)善于推出自我,赢得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名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邱学华老师就非常能理解学生,刚当上老师,第一课就从猴王出世讲到大闹天宫,还不时加上动作表演一番。让平时习惯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书本的学生有了一次难得的享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接着,他又教学生们打篮球,星期天带学生一起去爬山、做游戏,很快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李吉林老师也是如此。“活动课上,我和他们(学生)一起唱歌,帮他们排节目,和他们一起转‘巨人步’,甚至和男孩儿踢足球。冬天的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很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渐渐地他们觉得这个小老师还不错,开始喜欢我了,喜欢上我的课了。”
(2)在与同事的交往中找到同路人
名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能处理得很好,这主要表现为“择善而从”的智慧,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者,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前进,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于永正老师的成功离不开教学沙龙。20世纪80年代,于永正、张庆、高林生、郝敬华(后来这几个人都成长为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等几个老师共同组织了教学沙龙。他们经常碰头,闲谈,内容全都是语文教学。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志同道合,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思维容易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启发灵感。”这位老师人都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同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邱学华老师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留校教小学数学教学法还是后来到溧阳师范学校,为了能够使自己教学法课能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老师真正收益,他总是和老师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听老师们上课,了解教学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缺少什么。与他们一起备课,手把手地教他们上课,解决老师们上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文革结束以后,邱学华开始尝试教学法实验。当时保守风气很盛,大多数人还不敢进行实验,但依然有老师愿意与他一起投身实验,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这些都与他真诚的为人、良好的人缘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交际能力使邱学华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开展自己热爱的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事业,并且不断深入,不断走向成功。
(3)勇于向专家学者学习
名教师们来自教学实践第一线,平时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又由于当年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并未学过多少的教育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自身的理论局限。但是,他们并未因为理论欠缺而畏缩不前,相反,是不断寻求机会,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李吉林老师就说:“我深知一个小学实践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老师应该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除了自学以外,就是与专家学者打交道。” 1986年,李老师到武汉参加一个全国学术讨论会,在专家学者阐述的“大背景”中,李老师感到了无数的“困惑”,觉得改革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是,李老师并没有被“吓住”,而是抓住机会拜访了与会的江山野和顾明远教授,两位教授鼓励她,说她完全可以搞。后来,她又到上海参加了一个会,受到了刘佛年和杜殿昆教授的启发。与专家的交往使李老师明白了人在困惑的时候,不能一个人苦思冥想,需要有专家的点拨,才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打造自信、执着、乐学、善思的性格(板书)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自信、执着、乐学、善思的性格的性格。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做什么”和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表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怎样做”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表明一个人是如何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东西,如何拒绝他所要避免的东西。由此,我们考察名教师的性格,发现在他们身上体现最为明显的是能够自知自明,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对目标执着坚定,不言放弃;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勇于反思,自我完善,从而在行动中不断接近成功,获取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自知自明,充满自信
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专业教育》一书中就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自知自明,充满自信。名教师一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行为拥有相当自信的主观判断,自信自己拥有取得成功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从而使自己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
李吉林老师,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仍然感觉到自己很年轻。“我感觉到我的心仍然是很年轻的,真正领悟到什么叫‘赤子之心’。我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第一次看到……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那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好办法,它让我不止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到当语文老师、从事小学教育的快乐。”
名教师们自信,但非常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短处在哪里。李吉林老师认为自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短处能补短,能由弱到强,由短到长;看到自己的长处,就能在克服短处当中有驱动力。如果我们一味谦虚、过分的谦虚,那就做不成事儿,就没有自信心。”李老师这种对自信的诠释,本身就是充满自信的一种表现。自信并不是无视自己的短处,而是要以足够的信心扬长克短,挑战自己。
李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挑难度大的课上,而且要别出心裁地想出注意,就是挑战自己。在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我也要动脑筋,我也不是先知先觉,也不可能都是一气呵成。有时一次两次三次,有时就卡住了。这时我就想:一定能想出主意。果然,一会儿就想出了办法。自信会使人陡生智慧。”
2、执着坚定,不言放弃
名教师的教学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其中会遇到不少的挫折,还会遇到不少的诱惑。但他们都能做到宠辱不惊,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就曾遇到过不少的挫折,他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发表后,各地教育报刊相继转载,不少小学数学教师们纷纷参与实验,一下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的热潮。但就在邱学华艰辛“尝试”的时候,有人对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的做法表示怀疑,还有人公开讥笑他“异想天开”,甚至传言“邱学华犯错误了”,各地的“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纷纷下马。面对这样大的打击,邱老师并没有放弃改革,批评反倒增强了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念,在刘佛年老师的支持下,他一面坚持继续实验,一面进行理论反思,接连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文章。
逆境往往能使人保持警醒,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理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教师成功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机会出去讲学的机会,会获得更多的金钱、荣誉、掌声,甚至还有“高官厚禄”的机会。有不少老师在稍微取得一点成功以后,便经受不住名利的诱惑,失去了自己业务追求,停滞不前,热衷于送往迎来,反而堕落为一个平庸的教师。可见,面对诱惑却更需要一种执着。李吉林老师在回答青年教师提问在成功过程中如何克服社会的不良影响、守住心灵净土时说:“我觉得,一个就是要拒绝诱惑,另一个是要舍得割爱。同时,人还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要保持自己的一种生活风格。”
3、转益多师,善于学习
由于名教师有着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在工作中总是不断树立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多方求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才在教育人生中不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技能和丰厚的教育科研成果。
李吉林老师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寒暑假,我婉言谢绝了一次次的邀请和疗养,利用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文学的、心理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我要使自己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教授的话、学者的话、领导的话,就是小朋友的话、徒弟的话,我都要听得进。这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心态。”
4、勇于反思,自我完善
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勇于自我反思,主动地回顾重现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进行调整。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于永正老师有两大习惯,“思考的习惯”和“操笔为文的习惯”,这都是他勇于反思的一种行为表现。他通过“思考”“琢磨”教学,通过“操笔为文”写教后记,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 运作方式不断自我解读、批判与反思,在不断反思中,“知错就改”,“常教常新”。
正因为勇于反思,名教师在自我完善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因而也能够很快战胜困难,适应新的环境,执着坚定地追求人生的成功。名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的过程。
结 语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名教师胸怀国家,淡泊名利,痴情讲台;心系学生,兢兢业业,潜心钻研;勤于反思,乐观豁达,永不言弃,用自己的行动成功地践行了教师的这一光荣使命。他们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给人以心灵的强烈震撼和洗礼,不仅引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走上了成才之路,而且也为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点亮了人生的航标。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应该重视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人格魅力的全面塑造,勇于向名师学习,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来不断砥砺自己,重视自我的修为,树立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和执着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勤勉踏实地立足教育教学岗位,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控制调节,促进自我完善,涵养富有魅力的党员教师人格,展示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