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德育是什么》这本书,感受颇深。我的理解是: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细节,一个人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他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关爱。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期待。将孩子培养成人,是份辛苦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学校基因。高年级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树木之根。一棵参天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离不开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根越深,树木的生命力就越强。
……
我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深知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难度很大。德育工作难,难在其长期性和隐性,难在其常常不被重视,难在其方法陈旧无创意,难在其能否真的让孩子们入脑入心铭记终生。当然,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之一,学校德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大道理要讲,小道理更要谈。但是,如果认为向孩子们讲讲道理就能解决问题,肯定未免天真了一些。解决思想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主要靠不断的实践,靠养成教育,靠引导进而内化为孩子们的品格和素质。
我认为德育应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机融合,在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细节,即从微小处着眼着手着力。实践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经验,德育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开始,而德育教育的力量又是在交叉整合、融会贯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并生效。比如作文育人方面,先从“我和爸爸或妈妈”开始,然后再“我与老师”、“我与学校”,最后“我与社会”、“我与祖国”、“我与世界”……;再如环保教育方面,先从不起眼的小事,从自我开始,再从改变习以为常的陋习做起,从班级、校园再扩至社会、国家、地球家园等。
学校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成性的特点,换言之,学校德育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不同空间、不同圈子中,道德表现的模式不一样。如果学校德育脱离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土壤,将学校德育表现的形式工艺化、程式化,像工艺品一样按一定程序教给学生同一标准让将学校德育演绎到每一个圈子中,必然造成德育实效低下。正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存在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所以,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世界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来源。学生耳濡目染的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悟,得以锻造,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论变得丰富、可感,日积月累,形成了学生对人生得真切认识和对生活得质朴见解,从而确立自己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构成德育得底蕴。
生活世界是学生道德认识实践的空间,是发展的基础。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技能。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具备可以让学生在狭小的空间里具备,但道德技能的具备必须有训练的场地。这正如初学游泳的人,游泳知识的具备、游泳热情的提高都可以在陆地上具备,而游泳技能却不能在陆地上具备,离开了江河湖海或游泳池谈游泳技能的具备无异于纸上谈兵。
因此,学校德育应将学生引向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去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美,视线学校德育的目的。
学校德育的根本价值追求的是学生将来的自由与幸福,而这种终极追求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
总之,教育不能不关照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做孩子们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