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常用文档读后感
青马班读书笔记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三)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是传播最广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章,通过阅读第三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是研究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的历史条件和这一事业的性质。也引发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
一、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它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它形成的历史过程。要分析这种理论科学与否,我们应该首先来看一看它产生的历史过程。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自己的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已有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封建阶级的复古主张开历史倒车,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理论纷纷破产。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的阶段。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前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家们从理性、人性出发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构思理想社会的方案,幻想地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4页)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真正主体和正确途径。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而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其整个思想体系是不科学的。他们的研究与初步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深入社会实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把徘徊在乌托邦荒漠上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形成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33页)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同上,第33页)这种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阶级的对抗,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同上,第33页)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如果说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它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入手,以精湛的经济学分析证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超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则是“死的劳动”,它的生命靠不断吸取“活的劳动”的鲜血即剩余价值来维持和发展。它吸取得越多,生命就愈活跃,继续吸取剩余价值的能力就愈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范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形式。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正是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由非对抗走向激烈的对抗。
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从此,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置于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顽强的经济事实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的发展,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科学,都必须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正是为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强有力的手段,正是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社会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以及最重要的方法基础。从它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部不断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不断进步,不断采取科学方法研究完善的一部理论。在后来的实践证明中,也肯定了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1864年,第一国际诞生,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起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诞生,工人运动由欧洲扩展到美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等十几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形成一个堪与资本主义世界对垒的强大阵营,由此带动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决了国际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堤坝。
二、 既然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那么怎么看待现在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论调?怎么分析这些现象与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艰难而壮阔的发展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时间,“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诸如此类的论调甚嚣尘上。影响所及,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那么,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底应该怎么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涉及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是否就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者的观点吗?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70多年后一朝覆亡、顷刻瓦解,原因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其教训确实异常深刻。众所周知,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革命与战争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结构和体制尽管在建立之初就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它毕竟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在战胜帝国主义颠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这个结构和体制未能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富有成效的改革,原来隐藏的种种缺陷便逐渐暴露,导致经济不断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加深。80年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苏联开始改革,先后提出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等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没有成功。于是,原苏共领导人便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前一时期的不思改革,是僵化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来的所谓“改革”,是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前一时期没有做到“发展”,那么后来就是没有做到“坚持”。这一前一后的失误,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则的苦果。那么,俄罗斯在走上私有化道路以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并不拥护社会主义的美国记者朱克曼的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这就意味着,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俄罗斯的经济至少要停顿20多年!至于东欧各国,情形亦大同小异。那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还是从反面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答案不是已经非常鲜明了么?用这一历史事件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除了说明自己的偏见,还能说明什么呢?
三、 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国情,学习怎么去看待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