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常用文档读后感
《朗读者》读后感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一天,无意中在图书馆发现一本书,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在中国人眼中,这段不伦的感情,是很难让我接受的,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虽然我一开始并不那么认为。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出庭的那是,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大概也是如此吧。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文中没有大篇幅的描写当时的情景,更多的是米夏的内心独白。
灵魂伴侣似乎可以诠释他们之间的关系,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可是米夏从未回信。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
这部小说,不单单是姐弟恋的故事,但是第一人称的角度让我目睹了人物内心所有的挣扎、羞耻、麻木和愧歉。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其次,还有个令人深思问题,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你不属于那个历史时刻,也不是那一历史时刻的那一人,所以我并不能解释当时的历史所带来的影响,或者是对米夏的决策,所带来的的种种。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这个不是并不能单纯的阐述谁有罪无罪,汉娜最后的自杀,是社会杀死她的,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就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被刑满释放的老头一样。监狱才是他的全部。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当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当法西斯被历史拉下宝座,当战后德国的民众大梦初醒、大呼上当,谁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被集体深度催眠?是什么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一个政党编出的神话?狂热的信仰、随波逐流的“do my job”,是一句“上当受骗了”或者“当时太年轻”,可以解释的吗?当年曾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德国人,又如何在漫漫长夜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汉娜的死,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在电影中看来,她仿佛是米夏无法理解自己而绝望。抱着对这一点的怀疑看小说,女狱长猜测汉娜无法面对入狱多年后忽然自由的生活。然而面对疑问,米夏最终没有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