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召唤 青春的使命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的书名叫《新四军女兵》,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青春,热血和理想。
那是在两年前的夏天,在一口气读完《新四军女兵》这本书后,我们被这群传奇女兵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萌发了要采访她们的冲动。冒着酷暑,南下北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寻访,我们在北京、上海、杭州、合肥,采访到了20多位从泾县云岭走出的新四军女兵,她们中,有陈毅的夫人张茜,有粟裕的夫人楚青,还有张太雷的女儿张西蕾等等。
打开书,照片上的女兵正值青春,风华正茂;再看看镜头,眼前的她们,已经是白发苍苍。
1937年,那是一个国难当头的年代,全民抗战,匹夫有责,当年,一群群青春逼人,怀抱着救国理想,充满着革命激情的女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上抗日的前线,成为新四军女兵的一员,她们中,有名门望族的女儿,有刚刚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海外归国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目标,她们不畏艰难,不避险阻,来到了泾县的云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杨禵(音提)的女孩,她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从上海来云岭的时候,她还提着小皮箱,穿着花旗袍,然而,当她到了军部,换上军装的那一刻,她就毅然决然地把心爱的花旗袍撕成了碎布条,用它打了几双布草鞋。60多年后,我们在北京采访她时,提起这段往事,她只是淡然一笑。
书中,作者朱强娣写道:“在形容新四军女兵的外貌时,我用的最多的词就是美丽,不仅心灵美,她们的外貌确实也是美丽的,她们的青春,本身就是美丽的,对这种美,我充满了崇敬。”
战火中的青春虽然美丽,却时时刻刻充满着危险甚至牺牲,危险无处不在,牺牲也经常会有。战争是残酷而血腥的,枪炮和子弹面前,没有性别的区别,相反,因为体力的原因,女兵要承受更多的磨难和艰险。
因为革命,有的女兵牺牲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女兵抛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更多的女兵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940年的皖南事变,对这群新四军女兵而言,是她们人生中最残酷的一次考验,白色恐怖,生离死别。
在杭州,我们见到了经历了皖南事变的女机要员毛维青,她的哥哥本来是一名优秀的军中作曲家,在撤退的途中,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倒在血泊中;而她最好的朋友施奇被俘后,被关押到了上饶集中营,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施奇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生生地活埋,从容就义,那一年,她才19岁,有部很有名的老电影叫《上饶集中营》,其中女主角的原型,就是施奇。
60多年后,当毛维青向我们讲述这段惨烈的经历时,她的眼里一直饱含着泪水,那一刻,我知道,在老人的内心深处,那种痛彻心扉的疼痛,是外人永远也无法真正体味的。
我们庆幸进行了一次富有抢救意义的采访,并制作了系列专题片《新四军女兵在云岭》,当年那位在病床上挂着氧气瓶接受采访的老人,她的生命,如今已和她的青春一样逝去了。我们更加庆幸,我们曾经和这些老人们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她们非凡的经历、坚定的信仰和人格的魅力给了我们超越文本的冲击和启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主题,一代青春有一代青春的使命。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女兵们的青春使命就是抗日救亡,保家卫国。而同样,身处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代年轻的广电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样的使命,不但需要我们付出智慧和汗水,还可能面临危险甚至牺牲。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我台《新闻联播》女记者奚源不顾强烈余震的危险,坚持现场报道,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在抗洪救灾的一线,《帮女郎》记者梅兆卿冒着被大水冲走的危险,登上被洪水围困的孤岛。
采访途中,《第一时间》记者张伟伟遭遇车祸,锁骨骨折,如今刚刚动完二次手术。记者齐海华,在维权揭黑的调查中,腿部被人打成骨折。
太多的例子,无法一一列举。我们青春的美丽,不仅仅是荧屏上的闪亮风采,更是采访背后的流汗甚至流血。安徽广电事业能有今天这样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广电人怀抱理想,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结果。
亲爱的朋友,不论您现在身处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项工作,如果您正当年轻,正在思考人生,我真诚地推荐您能读一读这本并非广为人知的《新四军女兵》,因为在这本书里,您不仅会读到这些女兵们鲜为人所知的峥嵘往事,更能感悟到应该怎样用无悔的年华,谱写出人生最雄壮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