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 反思
——读《此岸与彼岸》有感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贲友林老师的《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贲友林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此岸与彼岸》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贲老师”,仿佛一下他的书也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贲友林老师的《此岸与彼岸》,全书32万字,是贲老师十多年100多字里的教学手记中筛选出来的。在贲老师的介绍中,十几年来坚持每课反思,有的只有几行、有的几百字,而有的就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无一天间断。翻开作者的成长历程,我由生佩服之心,感慨万分。他的这种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十分难能可贵。仔细阅读,我被贲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一些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觉得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却还在自得其乐,真是令自己汗颜。贲老师的坚持,在于给自己压力,因为他认为只要有一天停下来,就会有第二天、第三天……而正是这样的坚持,成就了他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通俗歌曲的歌词再一次验证了生活的真理。这样的坚持,你可以吗?我问自己。
贲老师在自序中写到:反思,改变我的教育生活。这本书就是他的教学教育反思。我在课堂上、工作中,也会有闪光点和困惑,可我就不能做到及时记录,而是可惜地忽略了它。即使有些成为了以后的教学经验,可我还是丢掉了宝贵的记录。贲老师把全书分为四块:前行中的眺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指挥;探索中的课堂。书中都是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小故事,但就是它们,深深地打动着我,吸引着我……
就如贲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因为这节课我也上过,所以对照看,感触特深。我认为本课有一点很值得我欣赏,让学生“经历过程”。
1、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课中,贲老师让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自编过程。通过几个7相加得几,使学生体会到口诀中得数的来历,将乘法口诀与加法算式一一对应,建构了新知。同时让学生说哪句最好记、最难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如“读了这7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忘了四七怎么办?”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
2、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因而,数学技能可以分为心智活动技能(如数的计算技能等)和动作技能(如测量技能等)两类。
在数学技能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是数学心智活动技能。在新授课中,老师用师生对口令和生生对口令的形式来让学生熟练七的乘法口诀。
3、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在课结束时,贲老师出示了一个很开放的设计。一个矮人一张床,7个矮人7张床,一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用省略号让学生继续回家创造。这样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经历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数学能力直接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同时,它又是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贲老师在练习中设计了转盘游戏,并算诗句字数,算5副七巧板块数,算女性各时期的年纪数,算一周喝水杯数,算钢琴白键数,算七星瓢虫背上黑点数等。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把心沉进《此岸与彼岸》里,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着我的前进的方向,找寻着我的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沐浴着阳光,我要把自己彻底反省,好好净化自己的灵魂和思想……